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鞔革的意思、鞔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鞔革的解釋

蒙鼓的皮。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盜俠》:“相傳 黎幹 為京兆尹時, 曲江 塗龍祈雨,觀者數千。 黎 至,獨有老人植杖不避, 幹 怒;杖背二十,如擊鞔革,掉臂而去。”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珠兒》:“宰拘僧訊鞫,亦辨給無情詞。笞之,似擊鞔革。”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鞔革”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án gé,其核心含義指蒙鼓的皮革,屬于古代文獻中的特定用法。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定義
    鞔革特指制作鼓面所用的皮革,強調其作為蒙鼓材料的屬性。例如,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盜俠》中描述擊打鞔革的聲音“如擊鞔革”,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珠兒》也提到“笞之,似擊鞔革”。

  2. 字形與結構

    • “鞔”由“革”和“免”組成,本義為用皮革包裹器物(如鼓、鞋等),後引申為蒙覆、繃緊的動作。
    • “革”指經過鞣制的動物皮,是古代重要的材料之一。
  3. 與其他“革”類詞彙的區别

    • 鞈革(gé gé):指古代胸甲,如《管子·小匡》中提到的防護用具。
    • 鞗革(tiáo gé):指馬絡頭的下垂裝飾,見于《詩經》等文獻。

文獻用例


“鞔革”專指用于蒙鼓的皮革,具有曆史文獻的明确記載。如需進一步了解其他類似詞彙(如鞈革、鞗革),可參考古代典籍或語言學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什麼是《鞔革》?

《鞔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用皮革制作鞍子或馬具。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革”和“肙”。它的筆畫總數是17畫。

《鞔革》的來源

《鞔革》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農耕社會。在古代,人們為了能夠更好地駕馭馬匹,使用皮革制作了鞍子和馬具。因此,這個詞語就誕生了。

《鞔革》的繁體字

《鞔革》的繁體字為“鞔革”。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候的《鞔革》寫作“鞔革”。

《鞔革》的例句

1. 他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制作一副精美的鞔革。
2. 農民用鞔革裝備好馬匹,準備迎接豐收的季節。

《鞔革》的組詞

可以使用《鞔革》這個詞語來組成其他詞語,例如:
1. 鞍鞔:指馬鞍和鞍帶。
2. 馬革裹屍:形容忠誠勇敢,不怕犧牲。
3. 革新:指改革、更新。

《鞔革》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 1. 馬鞍:指用來鞍馬的家畜具具有承載騎手和保護馬背的作用的裝置。 2. 馬具:指固定在馬身上以馭馬或集裝運輸之用的各種裝備。

反義詞: 1. 馬不鞍:指馬沒有鞍子,也可以用來形容物體沒有適當的工具或裝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