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献盛放着牛羊等肉食的礼器。《艺文类聚》卷六三引 晋 潘尼 《东武馆赋》:“膳夫进俎,虞人献鲜。”《新唐书·礼乐志二》:“太祝各帅斋郎进俎。”《金史·乐志上》:“进俎,奏《丰寧之曲》。”
“进俎”是古代礼仪中的专有名词,指在祭祀或宴飨仪式中进献盛放牛羊等肉食的礼器(俎)的行为。其核心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释义
“俎”是古代祭祀时盛放牲肉的礼器,形似几案。所谓“进俎”,即由专人(如膳夫、太祝等)将装有祭品的俎呈献至特定位置,体现对神灵或尊者的敬奉。
文献记载与仪式场景
文化内涵
这一行为不仅是礼仪程序,更象征对神灵、祖先的虔诚,以及等级制度中“分胙”(分配祭肉)的权力秩序,具有宗教与政治双重意义。
“进俎”是古代礼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献俎行为传递敬天法祖、尊卑有序的文化观念,其记载多见于汉唐至金代的典籍。
《进俎》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进入宴席时被正式邀请的意思。在古代,进俎是受邀者进入宴席后被主人安排坐席的一种仪式。
进(jìn):部首辶(辵),笔画7
俎(zū):部首人(亻),笔画9
进俎一词来源于古代祭祀仪式中的卜筮。在祭祀中,先卜筮神明是否欢喜接纳,如果结果是吉利的话,主人便会邀请宾客进入宴席;如果不吉利,则会改动筵席或取消宴会。进俎的「俎」字在繁体字中是「觜」,而且字形较为复杂。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一些差别。进俎的「进」字在古时写作「進」,「俎」字的写作和现代相同,但有时也会写做「䆫」。
请客人进俎。
进餐、进场、进宫、进步
蒞席、列席、参宴
退席、离席、避席
避咎迟顿刺讥代谷地媪斗升之水恶臭分得风尘表物风醋腹测改絃辙歌风寒条华显火急豁啷虎啸龙吟疾风甚雨井渫究索闶闳客军恪守不渝空日獠市梨条犁庭扫穴流和罗计漫渎潘鬓沛沛辟怪批汇普天之下悭滥钤尾锹掘凄婉权厝阒尔然虽染纸软实力善鄙生累石言守钱奴数得着睡铺书卷气鲐腹踏路讨恶剪暴跳边窝脖我黼子佩向后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