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深的樹林。《楚辭·劉向<九歎·怨思>》:“玄蝯失於潛林兮,獨偏棄而遠放。” 王逸 注:“言玄蝯材力捷敏,失於高深之林。”
“潛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出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潛林”指高深的樹林,形容樹木茂密、幽深的自然環境。這一解釋在多個詞典中一緻出現,如《楚辭》中的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楚辭·劉向<九歎·怨思>》:“玄蝯失於潛林兮,獨偏棄而遠放。”王逸注解為:“言玄蝯材力捷敏,失於高深之林”,通過猿猴在深林中迷失的意象,突出樹林的幽深難測。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文學性文本,用于描繪自然景觀的幽深或隱喻複雜環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楚辭》中的具體用例或王逸的注釋,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和(漫遊貓)的詳細分析。
《潛林》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讀作qián lín。它的意思是指生長在水下或濕地中的樹木,也可以指湖泊、河流周圍的茂密林地。
《潛林》的部首是水(氵)和木,拆分部首後可得到“氵”和“木”兩個部分。其中“氵”表示水,而“木”表示木頭或樹木。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記載,《潛林》的筆畫數為15畫。其中,第一個字“潛”擁有11畫,分别由“氵”(3畫)、“貝”(5畫)和“兼”(3畫)組成。而第二個字“林”則有4畫,由“木”(4畫)構成。
《潛林》兩字的來源較為簡明。其中,“潛”字的意義為隱藏、潛入,而“林”字則表示樹林。因此,《潛林》的意思就是“隱藏在樹林中”或“被植被掩蓋的樹林”。
在繁體中,潛林這個詞的寫法沒有變化,仍然是“潛林”。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潛字的發展經曆了演變。最早的字形是表現一個人從水中鑽出的形狀,而後來的字形則将水的部分替換成了三點水的标記,代表了水流的意思,最後才演化成了現在的形狀。
對于林字,古代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在結構和筆畫上有細微的差别。
1. 他在湖邊潛林中安靜地釣魚。
2. 這片潛林是野生動物的栖息地。
3. 清晨時分,陽光透過潛林的縫隙,照在湖面上,美不勝收。
1. 潛伏:隱藏在某個地方等待機會。
2. 林海:茂密的大片樹林。
3. 潛藏:秘密存在或隱藏。
4. 林蔭道:兩旁有樹木的道路。
1. 樹林:泛指有樹木生長的地方。
2. 樹叢:比樹林小且生長得更密集的樹木。
3. 林木:指樹木生長的地方或樹木的總稱。
1. 暴露:揭露或顯露出來。
2. 裸地:沒有植被覆蓋的地面。
3. 人迹罕至:指很少有人來過的地方。
4. 石漠:指沒有植被、生活極為貧乏的地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