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謹修 ”。1.謂敬慎修習、守持。《禮記·曲禮下》:“祭祀之禮,居喪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國之故,謹脩其法而審行之。”《韓非子·揚權》:“謹脩所事,待命於天。毋失其要,乃為聖人。” 明 章懋 《方母貞節傳》:“其教子 廷儀 ,則崇儉樸,去華靡,謹修鄉行,不為市道。”
2.敬謹撰寫。 宋 畢仲遊 《賀門下相公啟》:“謹修前啟通賀,兼布悰誠萬一。”
“謹脩”為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嚴謹的态度實現自我完善或處事規範。該詞由“謹”與“脩”兩個單字構成:
詞素解析
“謹”表示恭敬、慎重,如《說文解字》釋為“慎也”;“脩”通“修”,本義為修飾,引申為修養、治理,《爾雅·釋诂》載“脩,長也”,段玉裁注“修者,治也”。二字組合後形成“以慎治事”的引申義。
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先秦典籍,如《荀子·儒效》載“謹脩其行”,指君子需嚴謹修身;《禮記·曲禮》言“謹脩法度”,強調制度執行的審慎性。
現代釋義
《漢語大詞典》定義為“謹慎修治;恭謹整治”,既包含内在品德修養的嚴謹性,也涵蓋對外部事務處理的周密性,屬于兼具道德規範與實踐準則的雙重概念。
“謹脩”(jǐn xiū)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謹”和“脩”(通“修”)組成,主要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敬慎修習、守持
指在修身養性或履行事務時保持謹慎、恭敬的态度,強調自我約束與持續精進。如《禮記·曲禮下》提到“謹脩其法而審行之”,要求依禮法行事;《韓非子·揚權》則主張“謹脩所事,待命于天”,體現對職責的嚴謹态度。
敬謹撰寫
用于描述恭敬、鄭重地書寫或表達,如宋代畢仲遊在賀信中稱“謹修前啟通賀”,體現書面表達的莊重性。
作為成語“謹修”,其核心強調内外兼修的審慎态度,既包含行為規範,也涵蓋精神層面的自我提升。
八校迸集庇廕薄收柴粟車塵傳譯導線鄧山電影攝影機對台戲兒戲蕃孰分厘毫絲後婚忽恍檢察員佳冶結棍解褐近景寄菆舉撮居住開疆展土抗顔老驢樂生廉白領教賣俏梅花嶺記煤田那個嘔啞拍馬屁偏長幈幪品紅評緑侵入企踵可待曲盝群動入宿折腳市場體系受過手伎術略數列松柏之塞袒服讨賞體諒托寄無可厚非小冊子小胥斜漢犧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