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代稱太學考試接連失敗兩次為“折腳”。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後集·成鈞舊規》:“若下就試者非内舍校定,以升補做内舍校定者,一年止有兩試,一試中則又試兩試。若一年兩試俱失,謂之折腳,不復試第三試。以三試不中,則當退舍。”腳,一本作“ 腳 ”。
見“ 折腳 ”。
“折腳”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來源分時期理解:
宋代太學考試制度中,若學生在一年内的兩次考試中均未通過,稱為“折腳”。此說法源自周密《癸辛雜識後集》的記載,失敗兩次後無法參加第三次補考,連續三次失敗則會被退學。該詞中的“折”讀作shé(同“折本”之音),表示“折斷、失敗”的隱喻。
部分現代詞典提及“折腳”可形容滑稽可笑之事(如、3),但這種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是方言或網絡語境中的引申義。例如造句“困難挫折腳下踩”,屬于将字面拆分使用的創新表達。
建議在正式語境中采用宋代考試制度的原義,避免現代非标準用法。
折腳是一個漢字詞語,起源于古代,它的拆分部首是手和足,共包含13畫。它是由左邊的手部分和右邊的足部分組成。
折腳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人》中,約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之間。它的含義源于古代人們觀察到一種行走姿勢,當人在行走時,腿部向前擡起并彎曲,形成了一種彎曲的姿勢,因此得名為折腳。
折腳在繁體字中是「摺腳」。
在古代,折腳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但大緻形狀保持一緻。在金文和篆書中,折腳的手部分通常将手指展開,而足部分則畫出腳掌和腳趾的形狀。
1. 他折腳走路時顯得優雅而矯健。
2. 因為長時間坐着,我的雙腳已經折腳了。
1. 折腳闆:指可折疊的腳凳或腳座。
2. 折腳燈:一種可以調節燈光方向的台燈。
近義詞包括:彎膝、曲膝、屈膝。
折腳的反義詞是伸腳,指直腿、展開腳趾的姿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