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極細微。如:公家的利益,分厘毫絲都不能侵犯。
"分厘毫絲"是漢語中一組遞進式計量單位術語,既具有具體數值定義,又可引申表達精微差異。根據《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計量單位史》等文獻記載,其核心含義可分為三個層面:
一、基礎計量定位 作為十進制細分單位,四者構成百分制遞減序列:1分=10厘,1厘=10毫,1毫=10絲。在傳統計量體系中,"分"常用于長度(1尺=10寸=100分)、重量(1兩=10錢=100分)及銀錢計算(1元=100分),其下級單位依次遞減。例如清代銀錠稱重時,"分厘必較"即指精确到0.01兩的稱量精度。
二、引申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詞典》收錄其比喻用法,形容極其細微的差别或數量。如"分毫之差"強調極小的誤差,"絲絲入扣"則演變為褒義成語,原指織造時每根絲線都精準嵌入筘齒,現多比喻做事細緻嚴密。這種語義遷移源于古代工匠對計量精度的嚴苛要求。
三、文化認知維度 北京語言大學漢字研究所指出,該組單位詞體現了漢民族"見微知著"的認知思維。在《九章算術》等典籍中,這類單位被廣泛應用于土地測量、賦稅核算等社會治理領域,其精确性要求催生了獨特的計算文化。至今金融領域仍保留"毫"(0.0001元)作為最小報價單位,延續着傳統計量智慧。
四、現代應用實态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2023年頒布的《法定計量單位使用規範》明确,除特殊領域(如貴金屬交易)外,日常書面表達中"絲"已不再作為法定單位。但在機械制造、微電子等行業的口語表述中,"絲"(0.01毫米)仍是常用工作單位,印證着傳統計量術語的生命力。
“分厘毫絲”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fēn lí háo sī,主要用于形容極細微的事物或程度。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該成語由四個極小的計量單位“分”“厘”“毫”“絲”疊加組成,強調事物極其微小或精确到極緻的狀态。例如:“公家的利益,分厘毫絲都不能侵犯”。
該成語通過疊加極小單位,生動表達了“不容忽視的細微之處”,適用于需強調精确或嚴謹的場合。
埃境艾窩窩愛智跋履撥正蒼顔層隅次聲纛章京點將録狄酪反顧藩飾飛龍廄風諭覆虧服帖貢道黃毛菩薩懽慰火化火旂儉謹夾袍戒具急浚衿服驚夫鯨珠金鎗金鸂鶒酒鎗記賬俊晤柯爛棋俪體柳星六鶂麥黃馬拉松漭泱滅失泥名失實尼止輕侮琴挑文君鬈髻臞小刃創入己散缺實邊四民之天添枝增葉廷質同喜五典三墳憲令仙隱小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