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擇取。 宋 司馬光 《進<資治通鑒>表》:“删削冗長,舉撮機要……為編年一書。”
“舉撮”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多出現于古籍研究或文言文分析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例如,可類比現代“摘要”“提煉”等詞,但帶有更強的選擇性。
以上解釋綜合了《資治通鑒》相關文獻及漢字學分析,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古代漢語詞典》或宋代曆史文獻。
《舉撮》是一個漢語詞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輕易地掌握或取得事物。它的意思是抓取、拿取或掌握某種東西。
《舉撮》的部首是手(扌)和草(艹),其中“手”表示與手相關的動作、行為,而“草”則指植物。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錄,字頭“舉”的筆畫數為8,字底“撮”的筆畫數為14。
《舉撮》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它的首次使用可以追溯到《詩經·衛風·氓》:“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舉世混濁,我獨清白。”
在繁體字中,舉撮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都是“舉撮”。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舉撮的寫法也存在一些差别。它們的發音并沒有明顯的變化,但是字形可能略有不同。例如,在楚簡和金文中,舉字可能被寫作“兌”或“卣”,而撮字可能被寫作“爨”或“操”。
1. 他一下子舉撮住了那隻蝴蝶。
2. 這位畫家能夠舉撮大自然的美景。
1. 舉措:指所采取的行動、措施。
2. 撮要:指摘錄或摘取精華。
3. 舉世:指全世界。
4. 舉行:指舉辦或進行。
1. 把握:表示掌控、掌握。
2. 得到:指獲得或取得。
3. 獲取:指獲取或得到。
1. 失去:表示丢失、失去掌控。
2. 放棄:指不再控制、拿取或抓取。
3. 放手:表示不再掌握、掌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