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脫去布衣,擔任官職。《晉書·曹毗傳》:“ 安期 解褐於秀林,漁父罷鉤於長川。” 唐 陳子昂 《麈尾賦》序:“甲申歲,天子在 洛陽 ,餘始解褐,守麟臺正字。” 清 吳偉業 《哭志衍》詩:“解褐未赴官,歸來卧林壑。”
“解褐”是古代漢語中的常用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本義:指脫去粗布衣服(“褐”即平民所穿的粗布短衣),象征從平民身份轉為官員身份,喻指入仕為官。
引申義:泛指開始擔任官職的行為。例如《梁書》提到“不通一經,不得解褐”,強調學識是入仕的前提。
“解褐”不僅反映古代服飾文化,也體現科舉或舉薦制度下身份躍遷的社會意義。例如《世說新語》中嵇紹“将解褐”前咨詢山濤,側面反映入仕需慎重。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可參考《晉書》《梁書》等史書原文。
《解褐》一詞的意思是脫去粗糙、簡陋的衣褐,換上華麗的衣袍。在古代中國,褐是一種粗布衣,貧窮人家常常穿着褐衣示衆。而“解褐”則意味着改變現狀,獲得更好的生活。
《解褐》一詞的部首拆分為貝部和衣部,貝部代表貧窮、簡陋,而衣部則代表衣服。根據部首拆分,可以看出該詞的本義,即擺脫貧困、改善生活。其筆畫數為10畫。
《解褐》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墨子·墨彌萬章》一書。在該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上帝之道,無貴無貧,可以為天子而無象也,卑以(言貪貧道者)解褐。”其中的“解褐”指的就是改變貧窮的狀況。
在繁體字中,解褐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解褐可以寫作“解褐服”,褐字和服字并排列在一起。這種寫法更加明确無誤地表達了褐衣換下來被丢棄的意思。
他一直生活在貧困中,但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成功解褐,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組詞:解褐服、解褐衣、改褐升華。
近義詞:改換窮裝、脫貧緻富。
反義詞:貧衣蔬食、困頓不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