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ow understanding and sympathy for;make allowances for] 為别人着想而給與寬恕或同情
你應當體諒她的難處
亦作“ 體亮 ”。設身處地為人着想;體察其情給予諒解。《南史·王弘傳》:“ 彭城王 義康 言於帝曰:‘ 曇首 既為家寶,又為國器, 弘 情不稱,何也?’帝曰:‘賢者意不可度。’其見體亮如此。”《紅樓夢》第九一回:“ 寶姐姐 為人是最體諒我的。” 老舍 《善人》:“她永遠體諒人憐愛人,可是誰體諒她憐愛她呢?”
“體諒”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在情感或行為上對他人的處境、感受或困難給予理解和包容,通常帶有主動換位思考的意味。以下是詳細解釋:
儒家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體現了體諒的思想;現代心理學認為,體諒是維系人際關系的重要能力,需通過換位思考、傾聽等方式培養。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以提供例句或場景,我将補充分析。
體諒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詞語。第一個字“體”(tǐ)是由“亻”和“本”兩個部首組成的,表示人的身體;第二個字“諒”(liàng)是由“言”和“兩”兩個部首組成的,表示理解和判斷。總體來說,體諒的意思指的是理解和關心他人的感受。
據考證,《體諒》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唐代,它的寫法是“體諒”(tǐ liàng)。隨着時間的推移,寫法變成了現在的“體諒”。
在繁體中文中,“體諒”被寫作“體諒”。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在古代,人們用毛筆在紙上寫字,因此字形規範程度不如現在的印刷體。關于“體諒”的古代寫法可能有多種變體,但現在所認知的最早寫法是“體諒”。
以下是一些關于“體諒”的例句:
一些與“體諒”相關的組詞包括:體貼、理解、關心。
與“體諒”意思相近的詞有:謙解、推己及人、體恤。
與“體諒”意思相反的詞有:自私、無情、冷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