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國庫之一,每季終了時儲存財物的府庫。《資治通鑒·唐德宗貞元九年》:“戶部侍郎 裴延齡 奏:‘自判度支以來,檢責諸州欠負錢八百餘萬緡,收諸州抽貫錢三百萬緡,呈樣物三十餘萬緡,請别置欠負耗賸季庫以掌之。’” 胡三省 注:“三月為一季。凡三月終,則入物於庫,故謂之季庫。”
季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專有名詞,主要源于中國古代的財政管理制度,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闡釋:
季庫指古代(尤指唐代)國庫系統中按季節分類管理的物資倉庫。其中“季”指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庫”即倉庫。其職能是分類儲存按季度征收的賦稅物資(如絲織品、麻布等),與“月庫”(按月征收的貨币庫)并列,共同構成中央財政管理體系。
唐代實行“季庫”與“月庫”分儲制度,由太府寺(掌管國庫的機構)統一管理。據《唐六典》記載,全國賦稅中:
因古代農業經濟主導,布帛類賦稅多在秋冬季征收,季庫需在特定季節集中接收、檢驗、儲存各地上繳物資。
主要儲存絲織品(絹、绫、綢)和麻布,區别于儲存錢币的月庫。
季庫物資用于官員俸祿發放、軍需調配、赈災儲備等,是國家實物財政儲備的核心環節。
該詞權威釋義可見于:
隨着貨币經濟發展,“季庫”作為曆史制度術語已不再使用,僅見于研究唐代經濟制度的文獻中。現代漢語中無引申義或通用含義,需嚴格置于古代財政語境下理解。
主要參考文獻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 杜佑. 《通典》. 中華書局點校本.
- 歐陽修等. 《新唐書》. 中華書局點校本.
- 李林甫等. 《唐六典》. 中華書局點校本.
“季庫”一詞主要有兩種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一、唐代國庫制度(主流釋義) 根據權威曆史文獻記載,季庫是唐代設立的國庫之一,主要用于每季度末集中儲存財政稅收或物資。
二、成語釋義(較少見) 部分現代辭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意為“豐富的書籍或文化資料”。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佐證,可能與“書庫”“典籍”等詞混淆衍生而來,需謹慎使用。
建議:在曆史或學術語境中,優先采用唐代國庫的釋義;若涉及文化類比喻,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適用成語引申義。
愛日案晷班荀變軌純嘏楮知白代斵打雷倒挂金鐘帝王州遁幽恩接翻飛翻軒負揭伏臘父王浮翳跟夫觥飯不及壺飧公桑觀念講蒐箋翰狡逞嚼吃角燈餃餌結好進征科考淩僭流派祿次錄入馬幫麻豆腐麥稈明爽末工碾壓砮石拍竿撲蕩全器全宋詞曲赦柔軟濡栉上肩受箓宿積天與人歸跳百索通天塔完成萬古流芳位宦溫存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