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子的莖。 宋 何薳 《春渚紀聞·膠黐取虎》:“翌晨集莊戶散置膠黐,至暮得鬥餘,盡令塗場間麥稈上。”
“麥稈”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mài gǎn,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可綜合如下:
植物學定義
麥稈指小麥等作物成熟後植株的莖稈部分,屬于麥類作物的剩餘器官,包含葉、莖、節、根等結構。其主要成分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
别稱與關聯詞
麥稈與“麥稭”(mài jiē)含義相近,均指脫粒後的麥類莖稈。部分方言中稱其為“麥根”或“麥草”。
物質組成
麥稈含有非結構性糖類、蛋白質、灰分等抽提物,以及纖維素等結構性成分。
實際應用
在成語或俗語中,麥稈常被用來比喻虛有其表或缺乏實際價值的事物。例如:“麥稈雖高,空心無用”。
如需更詳細的技術參數或曆史記載,可參考農業類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搜狗百科)。
《麥稈》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麥子的莖和葉的殘餘部分。
拆分後的部首是禾字旁,表音部分是幹,總共有8個筆畫。
“麥稈”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形象。麥字表示麥子,禾字旁表示具有植物性質的事物,幹字則授予該詞一個發音。最初,麥稈被用來形容稻花和稻香。
繁體字“麥稈”保留了原始信息,并在“麥”字中保持了禾字旁的形狀。
古代漢字寫作麥乾,表示麥稈的意思。後來,麥字和禾字逐漸合并,并用“幹”作為該詞的音符。
1. 農民們通常在收割麥子之後,會留下麥稈用作飼料。
2. 小姑娘把幾根麥稈捆在一起,做成了一個小花束。
麥稭、麥杆、麥草、稭稈、莖稈
麥莖、麥杆、麥稭
麥子、麥芒、麥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