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天子、諸侯的桑田。《禮記·祭義》:“古者,天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近川而為之……蔔三宮之夫人、世婦之吉者,使入蠶於蠶室,奉種浴於川,桑於公桑,風戾以食之。” 唐 包佶 《昭德皇後挽歌詞》:“西汜馳暉過,東園别路長。歲華唯隴柏,春事罷公桑。”
“公桑”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名詞,具體解釋如下:
指天子、諸侯專用的桑田,主要用于皇室或貴族的蠶桑生産活動。其核心功能是為祭祀、禮儀等提供絲織品原料。
禮儀制度
根據《禮記·祭義》記載,古代天子諸侯會設立「公桑蠶室」,選擇吉日讓宮中夫人、世婦主持養蠶儀式。蠶種需在河川中清洗,桑葉取自公桑田,并風幹後用于喂蠶。
文化象征
唐代詩人包佶在《昭德皇後挽歌詞》中提及“春事罷公桑”,借“公桑”代指皇室農事活動,體現其作為禮制符號的延伸意義。
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該詞,僅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農桑制度,可參考《周禮》《禮記》等典籍。
《公桑》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公共的、大家的、衆人的、共同的。它常常用來形容人群或事物的普遍性或歸屬于所有人。
《公桑》是由「十」和「木」兩個部首組成的,其中「十」部首位于左邊,「木」部首位于右邊。拆分後的筆畫數為11畫。
《公桑》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其中「桑」是指桑樹的意思,而「公」則是指大家、衆人的意思。兩個字組合在一起,表示衆人共同歸屬的桑樹,意味着大家共同擁有的財産或資源。
在繁體字中,「公桑」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公桑」的原字形并不是現在的樣子。它的古字形是「公桒」,「木」的上部有一個「柬」字形,下部是「十」,表示人們聚集在樹下。
1. 這個公桑事務需要大家共同參與。
2. 個人利益應該放在公桑利益之後。
公衆、公共、公德、公平、公益
大衆、衆人、共同
個人、私人、獨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