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做箭镞的石頭。 晉 常璩 《華陽國志·蜀志》:“ 臺登縣 有 孫水 ,一曰 白沙江 ,入 馬湖水 。山有砮石,火燒成鐵,剛利,《禹貢》厥賦砮是也。”
“砮石”直接相關的信息。但結合字形和發音推測,可能存在以下兩種可能性:
礜石(Yù Shí)
一種含砷礦物(毒砂),中醫用于治療寒濕病症,如痼冷腹痛、惡瘡癬疾等。内服需嚴格控制劑量(0.3~0.6g),因含毒性成分。
榍石(Xiè Shí)
一種钛鈣矽酸鹽礦物,高色散值使其常用于珠寶加工,如标準圓鑽型切割。俄羅斯科拉半島是著名産地。
“砮”字本義指可制箭頭的石頭,如《尚書》中“楛矢石砮”即用石制箭镞。因此,“砮石”可能指古代制作箭頭的石材,但此解釋未見于搜索結果,需結合文獻進一步考證。
若需更準确的信息,建議提供具體語境或确認詞彙的正确性。
砮石(nǔ shí)是一個漢字詞彙,通常用來形容石頭的密度或堅固程度。
砮字由3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石(dàn)部、玉(yù)部和丁(dīng)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砮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可追溯至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它的字形由石與玉合并而成,象征着石頭的質地像玉石一樣堅硬。
砮字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砮」。
在古代,砮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其字形更為簡化,用一個戈(gē)字旁代替了現代版本的丁部,寫作「砮」。
1. 這塊砮石非常堅硬,幾乎無法被擊碎。
2. 這個庭院鋪滿了砮石,給人以厚重的感覺。
1. 砮石地面(nǔ shí dì miàn)
2. 砮石路(nǔ shí lù)
3. 砮石建築(nǔ shí jiàn zhú)
1. 石料(shí liào)
2. 石塊(shí kuài)
3. 岩石(yán shí)
1. 浮石(fú shí)
2. 松軟(sōng ruǎn)
3. 磨損(mó sǔn)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