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沾濕梳篦。古代喪禮,死者如不洗頭,即用沾濕的篦栉三梳而止。《荀子·禮論》:“不沐,則濡櫛,三律而止。”
“濡栉”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喪禮中的特定儀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濡栉(rú zhì)指用沾濕的梳篦為死者梳理頭發。根據《荀子·禮論》記載,古代喪禮中若死者未洗頭,則用濕篦梳代替,僅梳理三次即止。這一行為體現了古代對喪葬儀式的簡化和對逝者的尊重。
該詞屬于古代專有儀式用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文獻研究或曆史禮儀讨論。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荀子》原文或相關禮學典籍。
濡栉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沾濕梳栉”。它的拆分部首是“氵”和“木”,分别表示水和木頭。它的筆畫數為17畫。
《濡栉》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陳風·濡栉》中。詩中描述了一個女子将她的梳子蘸濕後梳理頭發的情景。“濡”表示沾濕,“栉”則表示梳子,合在一起形成了“濡栉”這個詞。
濡栉的繁體字為「濡櫛」。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然而,關于濡栉的古代寫法沒有太多的記錄和資料可供查詢。
1. 她輕輕梳理着濕潤的長發,像是在用濡栉訴說着心中的無奈。
2. 美麗的公主每天早上都會用濡栉梳理她那長長的金發。
1. 濡洗:沾濕水後洗滌。
2. 栉風沐雨:形容忍受風吹雨打,經曆困難和挫折。
3. 栉比鱗次:形容方陣整齊劃一,密集有序。
梳理、濕洗、拂拭
整理、幹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