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伏臘的意思、伏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伏臘的解釋

亦作“ 伏臈 ”。1.古代兩種祭祀的名稱。“伏”在夏季伏日,“臘”在農曆十二月。《史記·留侯世家》:“ 留侯 死,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 黃石 。”《後漢書·孝明帝紀》:“今百姓送終之制,競為奢靡。生者無擔石之儲,而財力盡於墳土。伏臘無糟糠,而牲牢兼於一奠。” 明 唐順之 《皇陵行》:“伏臈烝嘗時不後,清明寒食更澆酒。”

(2).指伏祭和臘祭之日,或泛指節日。 漢 楊恽 《報孫會宗書》:“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鬥酒自勞。”《周書·晉蕩公護傳》:“每四時伏臘, 高祖 率諸親戚,行家人之禮,稱觴上壽。”《梁書·處士傳·何胤》:“每伏臘放囚還家,依期而返。” 清 錢謙益 《壽何峄縣序》:“兩從叔翩翩少年,歲時伏臘,與先生輩徵逐讌飲,有承平王孫之樂。”

(3).借指生活或生活所需的物質資料。 唐 白居易 《江樓早秋》詩:“欲作雲泉計,須營伏臈資。” 宋 蘇舜欽 《答韓持國書》:“此雖與兄弟親戚相遠,而伏臘稍充足,居室稍寬。”《金史·王去非傳》:“督妻孥耕織以給伏臘。”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伏臘”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結合曆史文獻和權威資料綜合解釋如下:

1.古代兩種祭祀名稱

“伏”指夏季的伏日祭祀,“臘”指農曆十二月的臘祭。這一含義最早見于《史記·留侯世家》等典籍,是古代重要的祭祀活動。例如:

《史記》:“留侯死,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伏臘作為祭祀儀式被明确提及)

2.泛指節日或特定時節

漢代後,“伏臘”逐漸演變為節日或特定時令的代稱。例如漢代楊恽在《報孫會宗書》中描述:

“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鬥酒自勞。”(此處“伏臘”指代農閑時的節日慶祝)

3.借指日常生活或物質所需

唐宋時期,“伏臘”進一步引申為生活必需的物質資料。如白居易的詩句:

“欲作雲泉計,須營伏臈資。”(“伏臈資”即生活所需費用)
宋代蘇舜欽、金代《金史》等文獻中也用此意,指代維持生計的物資。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後漢書》等原始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辭海》。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臘

伏臘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拆分部首為“亻”和“⺼”,筆畫總數為12畫。

來源

伏臘最早見于《爾雅·釋詁篇》中,其意思是指冬月的最後一個月,即現在的十二月。伏臘一詞來源于古代農曆,冬月是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個月,也是歲末的時節。

繁體

伏臘的繁體字是「伐臘」。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伏臘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漢字的書寫隨着時間的推移會有一定的變化,但基本上保持了相同的意義。

例句

1. 今年的伏臘,天氣格外寒冷。

2. 在古代,人們常常在伏臘時舉辦一些盛大的祭祀活動。

組詞

1. 除夕(chú xī):指農曆年的最後一天。

2. 臘月(là yuè):指農曆的十二月份。

3. 臘腸(là cháng):一種由豬肉、豬脂等加工制成的熟食。

近義詞

伏臘的近義詞包括臘月、歲末。

反義詞

伏臘的反義詞為立春,即農曆的正月初一,代表着春季的開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