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祿位。《左傳·哀公十六年》:“餘嘉乃成世,復爾祿次。” 宋 王安石 《熊本轉著作佐郎》:“往踐祿次,蓋将有補于時。”
“祿次”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祿位”,即官職及其對應的俸祿職位。以下是詳細解釋:
“祿次”由“祿”與“次”組合而成:
該詞可見于古代典籍:
“祿位”在古代社會不僅代表經濟待遇,更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例如《禮記》提到“位定然後祿之”,說明官職與俸祿的關聯性。
“祿次”是古代對官職及其俸祿的統稱,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左傳》相關注解。
祿次指的是根據官位高低的不同而确定的祿俸等級。
祿的部首為示,筆畫為13;次的部首為欠,筆畫為4。
祿次的來源是古代社會制度對官員職位和待遇的等級劃分。
祿次的繁體為祿次。
古時候漢字祿的寫法為“祿”,次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他因為功績卓著,被授予高祿次的官職。
祿運、祿位、祿食、祿上、祿山、祿祉
祿位、官職、俸祿
貧困、失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