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掃蕩。《三國志·魏志·公孫瓒傳》“ 紹 遣将攻之”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漢晉春秋》:“前以 西山 陸梁,出兵平讨,會 麴義 餘殘,畏誅逃命,故遂住大軍,分兵撲蕩。”
“撲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掃蕩”,多用于軍事或武力清除的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通過武力手段徹底清除或平定某一區域,強調對敵方勢力的強力打擊。例如《三國志》注引《漢晉春秋》中提到的“分兵撲蕩”,即指分派兵力進行掃蕩作戰。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公孫瓒傳》的注釋,晉代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中描述軍事行動時使用,表明其曆史背景與戰争相關。
用法特點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仿古語境。常與“分兵”“出兵”等軍事術語搭配,體現對敵方勢力的全面清除。
相關組詞
在古漢語中,“蕩”字可組成多個軍事類詞彙,如“掃蕩”“滌蕩”“剪蕩”等,均含清除之意。
提示:若需具體古籍例句或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三國志》相關注釋及漢晉時期軍事文獻。
撲蕩是一個具有豐富意義的漢字詞語,讀音為pū dàng。它是一個動詞,形容一個人或物體因受力或動作而忽左忽右、搖擺不定的樣子。
撲蕩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拆分部首:手(扌)和艹(草)
筆畫:共10畫
撲蕩這個詞的來源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因為撲蕩的動作類似于鳥飛翔時的翅膀拍打。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古代舞蹈中常常使用扇子撲打和擺動,撲蕩一詞就由此而來。
在繁體字中,撲蕩可以寫作撲蕩。
在古時候,撲蕩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現代漢字的标準寫法是根據《通用規範漢字表》确定的,即“扌+艹”,共10畫。
以下是一些關于撲蕩的例句:
1. 他因為受到強風的吹襲,撲蕩了幾下才穩住了身形。
2.小船在湖面上撲蕩着,仿佛一隻迷失了方向的蝴蝶。
撲蕩這個詞的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撲通、撲倒、蕩漾、蕩起等。
近義詞包括:搖擺、搖晃、颠簸等。
反義詞包括:穩定、堅定、安定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