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拍竿的意思、拍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拍竿的解釋

(1).古時戰具名。置于兵車、戰艦上,利用杠杆和滑車,遙擲石塊、釘闆、火種等物以打擊敵方。《隋書·楊素傳》:“ 素 居 永安 ,造大艦,名曰五牙,上起樓五層,高百餘尺,左右前後置六拍竿,并高五十尺,容戰士八百人。”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四:“拍竿之制,施於樓船,上置巨石,轆轤貫焉,層樓百尺,六竿相聯,壯士數百,層環其巔,發之碎敵,熊羆莫前。”

(2).緣竿,爬竿。《隋書·沉光傳》:“初建 禪定寺 ,其中幡竿高十餘丈,適遇繩絶,非人力所及,諸僧患之。 光 見而謂僧曰:‘可持繩來,當相為上耳。’諸僧驚喜,因取而與之。 光 以口銜索,拍竿而上,直至龍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拍竿是古代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名詞,其釋義需結合曆史語境與專業典籍進行考據。根據《漢語大詞典》及軍事史文獻記載,拍竿主要包含以下兩類釋義:

一、水戰兵器 指中國古代戰船上裝備的重型攻擊器械,形似長杆,頂端裝置巨石或鐵塊,通過杠杆原理抛擲砸擊敵船。據《中國軍事史·兵器卷》記載,拍竿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隋滅陳的戰役中,隋軍戰艦“置拍竿以碎敵艦”,成為水戰利器。宋代《武經總要》詳細描繪其構造:“竿首置巨石,以辘轳轉動,近敵船則下拍,擊碎其船體。”

二、船具部件 在明清時期的地方志中,拍竿亦指船舶桅杆上懸挂帆布的橫杆。《閩中海錯疏·器物篇》提及福建沿海漁船“立拍竿以張布帆”,此處拍竿即指支撐船帆的木質或竹制橫杆,其功能與現代帆船“帆桁”相似。

詞源考證 “拍”字本義為擊打,《說文解字》釋作“拊也”,與“竿”(竹木制成的杆)組合後,既保留擊打本義(如兵器),又衍生出支撐器具的引申義。清代考據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特别指出:“凡舟楫之具,多有古今異名者,拍竿即其例也。”

文獻佐證

  1. 兵器類:《宋史·嶽飛傳》載楊幺起義軍“置拍竿數十,官軍舟楫皆碎”;
  2. 船具類:明代《天工開物·舟車》插圖标注“拍竿承帆,隨風而轉”。

網絡擴展解釋

“拍竿”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一、古代戰具

  1. 定義與用途
    拍竿是古代安裝在兵車或戰艦上的攻擊性武器,通過杠杆和滑車原理,遠程投擲石塊、釘闆、火種等物品攻擊敵方。例如,隋代名将楊素在永安建造的“五牙”戰艦,便配備六支高達五十尺的拍竿,可容納數百名士兵協同操作,破壞力極強(《隋書·楊素傳》記載)。

  2. 結構與原理
    清代魏源在《聖武記》中描述,拍竿通常架設于多層樓船上,利用轱辘系統懸挂巨石,由士兵集體操作抛擲,形成壓制性攻擊。

二、體育活動或技藝

拍竿也被解釋為“緣竿”或“爬竿”,即古代攀爬竹竿的體能活動。不過此義項在曆史文獻中記載較少,可能為衍生或區域用法。

“拍竿”的核心含義為古代軍事器械,尤其在隋唐時期的水戰中發揮重要作用,而“爬竿”的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隋書》《聖武記》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奔北本末源流部件朝常持鉢喘息未定單鈎堵頭訪購封己風狸佛手瓜膚果公私兩便挂搭光柱子官宰悍壯好像橫蠻鴻達候敬還淳返樸峘嶽鍵轄家邱劫餘靜窺稽沈擊鐘陳鼎掘子軍累爵斂眸遼濶遼甯裡旅謾言貌象瞑臣模胡餒斃女色披覆披錦淺飲祈蠶全福手缺水慎守摔角鼠撺狼奔書庫鎖環淘井挑腳漢亭佐聞風遠遁庠生豨膏犀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