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斵,也寫作;“斲”。《老子》:“常有司殺者殺,而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稀有不自傷其手矣。”後因以“代斵”謂代替别人去做自己難以勝任的事情。多用作自謙之詞。 唐 李夷簡 《西亭暇日書懷十二韻獻上相公》:“代斲豈容易,守成獲優遊。 文翁 舊學校, 子産 昔田疇。” 宋 秦觀 《代南京謝上表》:“滿器難持,孤根易毀,及越樽而求治,果代斲以緻傷。” 清 錢謙益 《啟祯野乘序》:“謂餘不信,則又以人禍天刑懼之,曰:‘若無鬼神,豈可不自心慚愧;若有鬼神,将不福人。’痛哉斯言,正為今日載筆之良規,代斲之炯鑒也!”
“代斵”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動詞詞組,由“代”和“斵”兩個單字構成,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及漢字本義解析。
詞義解析
“代”指替代、代理,表示由他人完成本不屬于自身職責的事務;“斵”同“斫”,《說文解字》釋為“擊也”,本義為用斧砍削,引申為精細雕琢或強制幹預。合稱“代斵”即“代替他人砍斫”,比喻越俎代庖或強行幹涉他人事務。
此詞可追溯至《道德經》第七十四章:“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斵”,意指“代替專司殺戮者行事,如同代替技藝高超的工匠去砍斫”,暗含不自量力、違背自然規律的批判(來源:《老子注譯及評介》)。
文化引申
“代斵”常用于否定語境,強調對專業分工的尊重。如《莊子·逍遙遊》中以“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呼應“代斵”之弊,主張各司其職(來源:《莊子集釋》)。
現代用法
當代語境中,“代斵”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形容越權幹預或外行指導内行的行為。例如:“管理層代斵基層決策,易引發團隊矛盾。”
該詞體現了漢語詞彙的哲學深度,其權威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及《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中對“斵”字的訓诂考據。
“代斵”是一個源自道家典籍的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詞源與本義
該詞出自《老子》第七十四章:“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本意是指代替技藝高超的工匠(大匠)去砍削木材,比喻不自量力地承擔超出自身能力的事務,最終可能招緻失敗或傷害。
引申含義
使用場景
多用于兩類語境:
提示:該詞屬于生僻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文解析或特定文學作品中。如需具體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參考《老子》相關注解或古代漢語詞典。
白狄白蓋薄民寶置備聞便體弊欺倡戲車客邸将東皇返俗風濕蚨錢浮子丐奪高價公父訓苟活廣衆海豹航徽漢軍八旗橫怒橫無忌憚揮翰簡恤精廬酒色之徒磕铳克敬刻碎空劫讕言老規矩老舍理納禮訓馬扁棉被目睹牛鼎烹雞餪女埽穴犂庭飒沓墒情攝威擅勢始笄失靈十日平原水發說通私微弢弓佗鄉鐵鏽瓦殿往程危辱象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