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代斵的意思、代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代斵的解釋

斵,也寫作;“斲”。《老子》:“常有司殺者殺,而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稀有不自傷其手矣。”後因以“代斵”謂代替别人去做自己難以勝任的事情。多用作自謙之詞。 唐 李夷簡 《西亭暇日書懷十二韻獻上相公》:“代斲豈容易,守成獲優遊。 文翁 舊學校, 子産 昔田疇。” 宋 秦觀 《代南京謝上表》:“滿器難持,孤根易毀,及越樽而求治,果代斲以緻傷。” 清 錢謙益 《啟祯野乘序》:“謂餘不信,則又以人禍天刑懼之,曰:‘若無鬼神,豈可不自心慚愧;若有鬼神,将不福人。’痛哉斯言,正為今日載筆之良規,代斲之炯鑒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代斵”是一個源自道家典籍的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詞源與本義
    該詞出自《老子》第七十四章:“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本意是指代替技藝高超的工匠(大匠)去砍削木材,比喻不自量力地承擔超出自身能力的事務,最終可能招緻失敗或傷害。

  2. 引申含義

    • 自謙之用:常用于表示謙虛,比如代替他人處理不擅長的事務時,表達“力有未逮”的謹慎态度。
    • 付出與回報失衡:形容為他人辛勞卻未獲得應有的認可或回報,隱含對不公平境遇的感慨。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兩類語境:

    • 職場或人際交往:如替同事完成高難度任務卻未被肯定,可自嘲“代斵之勞”;
    • 文學表達:在書面語中強調謙遜或反思越俎代庖的行為。

提示:該詞屬于生僻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文解析或特定文學作品中。如需具體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參考《老子》相關注解或古代漢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代斵(dài zhǎn)這個詞是指代人砍伐樹木的行為或方式。該詞的部首是“木”和“刂”,共有11畫,其中“木”的部首是用來表示與樹木相關的意思,而“刂”的部首則表示與刀劍相關的意思。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被用來描述人們進行伐木的活動。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代斬」。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常常有所變化。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比今天要更加複雜。例如,「代斵」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是「代斷斵」。盡管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但是它們所代表的意思通常是相同的。 以下是一些關于「代斵」的例句: 1. 他是一名熟練的工人,每天都在森林中進行代斵。 2. 這個地區的環保政策嚴格,限制了代斵的規模。 「代斵」的組詞包括「代替」、「代辦」等。這些詞語都帶有「代」字,意味着替代或代替的意思。 與「代斵」近義的詞語可能有「砍伐」、「伐木」等,它們都表示砍伐樹木的意思。 「代斵」的反義詞可能是「植樹」或者「種植」,它們表示種植樹木的意思,與砍伐相對。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