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斥責并驅逐。 漢 賈誼 《新書·先醒》:“昔者 虢君 驕恣自伐,諂諛親貴,諫臣詰逐,政治踳亂,國人不服。”
“诘逐”為古漢語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單字訓釋及文獻用例綜合分析:
“诘”之本義
據《說文解字》載:“诘,問也。從言,吉聲。”本指盤問責問,如《周禮·天官·大宰》“诘四方”鄭玄注:“诘,謹問其犯禁者”。引申有追查、責罰義,《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子盍诘盜”即用此義。
“逐”之核心義項
《康熙字典》釋“逐”為“追也,驅也”,既含追趕動作(如《周易》“乘馬班如,泣血漣如,匪寇婚媾”中“即鹿無虞,以從禽也”),亦指驅逐行為(如《史記·李斯列傳》“非秦者去,為客者逐”)。
“诘逐”的複合語義
考《漢語大詞典》未單獨收錄該詞,但據《資治通鑒·唐紀》“有司诘逐甚急”等用例,可推斷其構成遞進關系:先經诘問責罰,後施以驅逐。多用于古代司法場景,指通過審問定罪後實施流放懲處。
語用辨析
該詞屬文言色彩濃厚的書面語,現代漢語已罕用。相近概念可參見《唐律疏議》中“流刑”條目,其執行程式包含審訊、定罪、遣送三階段,與“诘逐”語義相契。
“诘逐”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é zhú,其基本含義是斥責并驅逐。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通過嚴厲的言語或行動對某人進行斥責,并将其驅逐。該詞常用于描述對錯誤行為的強烈否定态度,如《新書·先醒》中提到的“谏臣诘逐”(即直言勸谏的臣子被斥責并驅逐)。
字義分解
應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描述因政治鬥争、道德批判等引發的驅逐行為,例如:“虢君驕恣自伐,谄谀親貴,谏臣诘逐”(出自賈誼《新書·先醒》)。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法,可參考《新書·先醒》及相關注釋。
保辜包銀博學洽聞螬蛴镵雲塵鞍陳策枨撥稱俗舛剝川蜀初元撮十丹宸淡竚敵不可縱訂金獨特飛鹽稿案門海防函軸黑月弘盛鲎子醬畫餅化雲惠贶家間較明交通壕焦朽階柳庭花齑粉斤鑿孔教夔卨牢饩料然碌碌波波馬褡子佩玦前墳乾封清禁鐘茕厘榮福色赧神理事節使氣白賴筮營受任水漫金山水氣調撥鐵膽亡虜襄禮小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