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軸。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正月二十七日》:“今啟視之,則匣内復以黃綾包裹竹筒,筒内有函軸,展視則 嘉慶 二十一年 仁宗 睿皇帝 賜 英吉利 國王敕諭也。”
函軸是漢語詞彙中表示書信或文書裝具的專稱,其核心意義指古代用于封裝、收卷書信或文書的筒狀器具。《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封套和卷軸”,強調其作為文書載體的雙重功能。從器物形制分析,函軸通常由竹木或金屬制成筒狀外殼,内置帛紙卷軸,既便于保存又利于傳遞,常見于官方文書、典籍抄本的封裝。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全唐文》載有“函軸既啟”的用例,印證其作為啟封動作的關聯性。宋代《太平禦覽》将函軸歸入“文房部”,說明其在文牍系統中的重要地位。明清時期隨着印刷術發展,函軸逐漸演變為書籍裝幀的組成部分,《四庫全書》謄抄本仍沿用函軸封裝規制。
在文化語義層面,函軸常被賦予禮儀内涵。明代《文房器具箋》記載,官員奏疏必用朱漆函軸呈遞,體現古代文書制度的等級規範。文學作品中亦多借函軸指代書信往來,如《金瓶梅》中“函軸頻傳”即表書信密切。
資料來源:
“函軸”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釋:
基本含義
形容文章、書信等内容豐富且具有深刻價值,強調文辭的凝練與内涵的深厚。其中“函”指信封,“軸”指書卷或文件,組合後比喻文字作品的精妙。
使用場景
多用于贊賞有深度的文章、書信或其他文字作品。例如:“這篇論文引經據典,堪稱函軸之作。”
字面解釋
“函軸”指卷軸,即古代用于書寫或繪畫的長幅卷狀載體。例如清代薛福成在《出使四國日記》中提到的“匣内複以黃绫包裹竹筒,筒内有函軸”,即指卷軸實物。
曆史用例
常見于古籍描述文書、聖旨等貴重文件的保存形式,如“嘉慶二十一年仁宗睿皇帝賜英吉利國王敕谕”即以函軸形式存放。
“函軸”既可指代具體卷軸,也可引申為對優質文字作品的贊譽。需結合語境判斷其具體含義。
鹌鹑骨飿兒邦略保護纏糾逞憾侈榮垂落瘅暑番番是福非駮輻射能關醼咕容汗漬號件嘩歡劃艇火器架話儉寶簡信節級解狀計無返顧舉職闊迂類選廉訪使臨難苟免路福梅花村沒了捆兒沒做奈何處悶哽門狀鳥革翚飛痞隔洽覽青州從事确有遶指柔入境桑楺上大夫勝常聖人之年剩味十親九眷石磉順口說不響松陰夙仇筒糉徒有虛名畏脅文鲂文公紅聞生沒死斜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