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孔子 的學說主張。 南朝 宋 謝靈運 《辨宗論》:“倚 孔 教者,所以潛成學聖,學聖不出《六經》。”《晉書·阮籍傳贊》:“ 老 篇爰植, 孔 教提衡,各存其趣,道貴無名。”
(2).認為儒家的學說主張與佛、道一樣,具有宗教性質,故稱之為“孔教”。 清 趙翼 《書所見》詩:“ 孔 教所到處,無不有佛教,佛教所到處, 孔 教或不到。” 康有為 《孔子改制考·儒教為孔子所創考》:“考見 孔子 創教名目義旨,儒之為 孔 教,遂成鐵證矣。” 胡適 《<吳虞文錄>序》:“ 吳先生 和我的朋友 ********* 是近年來攻擊 孔 教最有力的兩位健将。”
“孔教”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指以孔子思想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強調對孝、仁、義、禮、智、信等基本道德的實踐與修養。該學說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及近現代的倫理、教育、政治體系,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基礎。
部分學者将儒家思想類比為宗教,稱其為“孔教”。這一觀點在清代及近代尤為突出,如康有為在《孔子改制考》中提出“儒教為孔子所創”,試圖将儒學提升為宗教以對抗西方文化沖擊。
“孔教”在不同曆史語境中的含義側重不同:古代多指學術思想體系,近代則因社會變革需求被賦予宗教色彩。需結合具體文獻和時代背景理解其内涵。
《孔教》這個詞源于對孔子和儒家學說的稱呼。它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思想體系和信仰體系,旨在指導人們的行為和價值觀。
“孔教”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第一個字“孔”是由“子”和“子”兩個部首構成,它的總筆畫數為4畫。第二個字“教”是由“⺍”和“攵”兩個部首構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孔教”一詞最早出現在儒家經典《論語》中,用來描述儒家思想和孔子的教誨。這個詞在後來的文獻中被廣泛使用,并逐漸成為指代儒家學說的代名詞。在繁體字中,“孔教”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今天有所不同。對于“孔教”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中,字形可能會稍有差異,但基本上仍然是由相同的漢字組成。
1. 他深信孔教中的仁愛之道能夠讓人們的心靈更加純淨。
2. 學習孔教,我們應該珍惜道德和倫理的核心價值觀。
儒家、儒教、孔子、儒學、經典、仁愛、倫理、思想
儒教、儒學、儒家思想、儒家文化
釋教、道教、佛教、異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