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亡的罪人。《漢書·田儋傳》:“ 橫 始與 漢王 俱南面稱孤,今 漢王 為天子,而 橫 乃為亡虜,北面事之,其媿固已甚矣。” 三國 魏 阮籍 《采薪者歌》:“ 留侯 起亡虜,威武赫荒夷。”
“亡虜”是一個漢語詞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亡虜(拼音:wáng lǔ)指逃亡的罪人,即因犯罪或戰敗而逃亡的人。
《漢書·田儋傳》:
“橫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今漢王為天子,而橫乃為亡虜,北面事之,其媿固已甚矣。”
此處指田橫從諸侯王淪為逃亡的罪人,表達身份落差帶來的恥辱。
阮籍《采薪者歌》:
“留侯起亡虜,威武赫荒夷。”
張良(留侯)曾因刺殺秦始皇失敗而逃亡,後成為輔佐劉邦的名臣,體現“亡虜”逆襲的典故。
如需更深入解析,可參考《漢書》或《阮籍集》相關篇章。
《亡虜》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戰争中被敵方抓獲或陷入敵方控制區的戰俘。
《亡虜》的拆分部首為亠(頭部)和虍(虎字的部分),其筆畫數為9畫。
《亡虜》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雲漢》一章中,用來形容敵方繳獲的戰俘。後來在漢字發展過程中,逐漸固定下來,成為專門描述戰俘的詞彙。
《亡虜》的繁體字為「亡虜」。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亡虜」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亡」字的上方有一個「㔾」(讀作"冖")部分,而「虜」字的虍部分則畫成兩橫交叉的叉(讀作"叉叉"),整體寫法較為複雜。
1. 那支隊伍被敵方包圍後,成了亡虜。
2. 在戰争中,許多士兵不願成為亡虜,選擇了英勇戰鬥。
1. 俘虜: 指被敵方控制的戰俘。
2. 亡命: 指沒有歸附的逃亡者。
3. 投降: 指在戰争中向敵方投降。
1. 戰俘
2. 待俘
1. 釋放: 指戰争結束後被解放或釋放出來。
2. 解救: 指被解救出敵方控制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