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祀用的牛羊豕等犧牲。《南齊書·明帝紀》:“可式循舊典,詳復祭秩,使牢餼備禮,欽響兼申。”《北史·崔冏傳》:“吾沒後,斂以時服,祭無牢餼,棺足周屍,瘞不洩露而已。” 宋 司馬光 《知人論》:“考制度,習威儀,辨牢餼之等,詳邊豆之數,此宗人之職也。”
“牢饩”是一個漢語成語,發音為láo fèn,其含義和背景可總結如下:
形容人忠誠可靠,對上司或主人忠心耿耿,恪守職責。
源自古代官制,特指官員或仆人對上級的盡職态度。例如,曆史中子貢對公子牢的忠誠被稱為“牢饩”,成為這一品德的典型象征。
多用于褒義語境,如:
該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常見于文學作品或曆史相關讨論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段落标題使用
《牢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給牲畜放食,養育牲畜。牢饩是由兩個字組合而成,分别是“牢”和“饩”。
《牢饩》的“牢”字部首是⺧(牛字底),總共有11個筆畫;“饩”字的部首是⺁(食),總共有8個筆畫。
《牢饩》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耕社會中養殖牲畜的情景。在古代,人們為了養育牛馬等牲畜,會給它們放食,而稱這個動作為“牢饩”。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形成并沿用至今。
《牢饩》的繁體字是「牢餻」。
古代的《牢饩》寫法多樣,常見的是「牢饩」字的寫法,以及類似于「牢餻」的變體寫法。這些形式都有共同的意義和使用。
1. 農民每天早晚都會給牲畜牢饩,以保證它們的生長發育。
2. 在古代,牢饩是農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衍生詞:牢房、饩給、饩食等
赈養、施飼、喂食等
斷糧、饑餓、挨餓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