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牢饩的意思、牢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牢饩的解釋

祭祀用的牛羊豕等犧牲。《南齊書·明帝紀》:“可式循舊典,詳復祭秩,使牢餼備禮,欽響兼申。”《北史·崔冏傳》:“吾沒後,斂以時服,祭無牢餼,棺足周屍,瘞不洩露而已。” 宋 司馬光 《知人論》:“考制度,習威儀,辨牢餼之等,詳邊豆之數,此宗人之職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牢饩(láo xì)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構成字義及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本義溯源

"牢"在《說文解字》中釋為"閑養牛馬圈也"(來源:《說文解字》卷四),後引申為祭祀用的牲畜。《周禮·天官》載"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鄭玄注"牢,性之閑也"(來源:《周禮注疏》)。"饩"則指未宰殺的活牲或饋贈的谷物,《左傳·僖公十五年》有"晉饑,秦輸之粟"的記載(來源:《春秋左傳正義》)。二字組合特指用于祭祀或宴飨的牲畜與糧食。

二、詞義演變

  1. 祭祀供品

    《禮記·王制》雲:"天子社稷皆大牢,諸侯社稷皆少牢",孔穎達疏解"大牢者,牛羊豕也;少牢者,羊豕也"(來源:《禮記正義》)。此處"牢饩"指不同等級的祭祀犧牲組合。

  2. 官署供給

    《新唐書·百官志》記載光祿寺"掌酒醴膳羞之政,總太官、珍羞、良醞、掌醢四署",其中"太官署供朝會宴飨,掌牢饩陳設"(來源:《新唐書·職官志》)。此指朝廷宴會的牲畜食材供給制度。

該詞自宋代後逐漸退出日常語用,現僅見于曆史文獻與學術研究領域。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考辨"凡牲必系于牢,故祭祀賓客之牲謂之牢"(來源:《說文解字注》卷四),可作為理解該詞文化内涵的參考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牢饩”是一個漢語成語,發音為láo fèn,其含義和背景可總結如下:

1.基本含義

形容人忠誠可靠,對上司或主人忠心耿耿,恪守職責。

2.詞源解析

3.典故背景

源自古代官制,特指官員或仆人對上級的盡職态度。例如,曆史中子貢對公子牢的忠誠被稱為“牢饩”,成為這一品德的典型象征。

4.應用場景

多用于褒義語境,如:

5.注意

該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常見于文學作品或曆史相關讨論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北京被衣裁定饬成楚炬秦灰代襲丹邱大事化小雕砻定問風行革偃膚公伉厲葛巾谷策骨庫後悔溷肴膠結驕溢九華山具象橘性空僞髡刑昆墟拉客兩末曆底淩轹馬包名我固當磨砻砥砺鳥蟲篆女宿烹鯉辟支下乘破月輕欺曲本羣輩日薄虞淵三冠山裡紅省級贖解司鼎泗洟肅省宿素俗中人梼昧天室鐵藓通子投袂援戈痿蹷無所不在下年下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