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其味苦,其臭焦。”又:“﹝孟冬之月﹞其味鹹,其臭朽。”後指火焦木朽的氣味。《列子·仲尼》:“鼻将窒者,先覺焦朽。” 張湛 注:“焦朽有節之氣,亦微而難别也。”
(2).猶枯萎。 晉 傅玄 《答程曉》詩:“赫赫明明,天人合和;下罔遺滞,焦朽斯華。”
焦朽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字源與語義演變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焦"本義指物體經火燒灼後碳化的狀态,《說文解字》釋為"火所傷也",現代漢語中可引申為幹燥枯槁之意(來源:《漢語大詞典》電子版)。"朽"原指木材腐壞,《玉篇》注為"腐也",後泛指物質敗壞(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修訂本)。二字組合後,"焦朽"通常指物體經火焚後既呈現焦黑碳化又伴隨腐朽潰爛的雙重狀态。
二、詞源考據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燔木為炭"篇,描述木材炭化過程中"未成焦朽者"的中間狀态(來源:中華書局《天工開物譯注》)。清代《醫宗金鑒》外治篇記載"焦朽之骨"指火傷後壞死的骨組織(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中醫古籍整理叢書》)。
三、現代用法 在當代漢語中主要保留三種含義:
需注意該詞屬于書面語詞彙,日常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專業文獻及文學作品。其近義詞"焦腐"在《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中被标注為專業術語(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
“焦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氣味層面
源自《禮記·月令》,指火焦與木朽混合的氣味:
狀态層面
引申為枯萎、幹枯的形态: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古籍例句或曆史語境,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見)。
阿月渾子差率逞變持倉量吃飯家生揣微詞價定本抖閃端亮訪查費思否去泰來扶危救困高怼顧自橫搶武奪滑涽換工回頭降辔餞禦急鬭驚詫金葉表酒斾子隽乘勘剪苛峭愧忿萊蕪甑兩虢埋單貓豬美女念咒偏隘鋪調潛避乾豆乾辣辣淺尠悄促促青郭日短儒教三微沈身拭眦授時殊造思尋提破通粗王門危辱微徐烏合效謀校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