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朽的意思、焦朽的詳細解釋
焦朽的解釋
(1).《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其味苦,其臭焦。”又:“﹝孟冬之月﹞其味鹹,其臭朽。”後指火焦木朽的氣味。《列子·仲尼》:“鼻将窒者,先覺焦朽。” 張湛 注:“焦朽有節之氣,亦微而難别也。”
(2).猶枯萎。 晉 傅玄 《答程曉》詩:“赫赫明明,天人合和;下罔遺滞,焦朽斯華。”
詞語分解
- 焦的解釋 焦 ā 物體經火燒變成黑黃色并發硬、發脆:燒焦。焦土。焦頭爛額。 煩躁,着急:焦急。焦慮。焦灼。焦躁不安。 酥,脆:焦脆。焦棗。 喻幹燥到極點:唇焦口燥。焦枯。焦裂。焦渴。 一種質硬、多孔、發熱量高的
- 朽的解釋 朽 ǔ 腐爛:腐朽。朽木。永垂不朽(“朽”在此引申為磨滅)。 衰老:衰朽。朽邁。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焦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一、詞義解釋
-
氣味層面
源自《禮記·月令》,指火焦與木朽混合的氣味:
- 孟夏之月(農曆四月)對應“焦”氣,屬苦味;孟冬之月(農曆十月)對應“朽”氣,屬鹹味。二者結合後,形容焦糊與腐朽混雜的氣息。
- 例:《列子·仲尼》中“鼻将窒者,先覺焦朽”,張湛注:“焦朽有節之氣,亦微而難别也”。
-
狀态層面
引申為枯萎、幹枯的形态:
- 例:晉代傅玄《答程曉詩》“焦朽斯華”,以枯萎反襯繁花,表達生命枯榮的對比。
二、用法與延伸
- 古籍引用: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如《禮記》《列子》及魏晉詩文,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 構詞特點:“焦”強調火烤後的幹枯,“朽”側重腐敗衰敗,組合後兼具兩種意象,多用于形容氣味或植物狀态。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古籍例句或曆史語境,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見)。
網絡擴展解釋二
焦朽
焦朽(jiāo xiǔ)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的部首是火和木,總共有12個筆畫。
這個詞彙來源于古代,用來形容物體被火燒後變得枯朽、腐爛。它的繁體字是「焦朽」。
在古代,「焦朽」一詞的漢字寫法并不完全一樣。在金石文和楷書中,「焦」的上半部分末尾有一個點,表示火焰。而「朽」的下半部分像兩棵植物的根須一樣,形象地表達了物體的枯朽狀态。
這個詞語可以用在句子中,例如:「這棵樹已經被太陽曬得焦朽了。」
「焦朽」這個詞彙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組。例如:
- 焦朽木(jiāo xiǔ mù):指已經被火燒壞的木材。
- 焦朽食物(jiāo xiǔ shí wù):指因過期或變質而枯朽的食物。
- 焦朽不堪(jiāo xiǔ bù kān):形容事物破敗、衰敗的狀态。
與「焦朽」意義相近的詞語有「枯萎」、「腐爛」等。而與「焦朽」相反的詞語包括「茁壯」、「煥發」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