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事節的意思、事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事節的解釋

(1).行事得當。《左傳·成公十六年》:“用利而事節,時順而物成。” 杜預 注:“動不失利,則事得其節。”

(2).政事精簡。《漢書·谷永傳》:“事節財足,黎庶和睦。”

(3).事實情節;事宜。 宋 王谠 《唐語林·文學》:“ 溫 ( 桓溫 )遂勒銘曰:‘望古識其真,臨源愛往迹。恐君遺事節,聊下南山石。’” 宋 司馬光 《辭免館伴劄子》:“以人使将至,有合商量事節,令臣不得辭免。”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事節”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事節”在古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種解釋:

  1. 行事得當
    指處理事務時符合道德準則,舉措合理。例如《左傳·成公十六年》提到“用利而事節,時順而物成”,杜預注解為“動不失利,則事得其節”。

  2. 政事精簡
    強調政務處理簡潔高效。如《漢書·谷永傳》中“事節財足,黎庶和睦”,指精簡政務以達到國泰民安的效果。

  3. 事實情節或事宜
    用于描述具體事件的細節或狀況。例如宋代文獻《劉知遠諸宮調》中“問事節如何”,即詢問事情的詳細經過。


使用場景與例句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考據古籍原文或擴展例句,可參考《左傳》《漢書》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事節》是一個常見的詞語,意指對待事情的态度和處理事情的準則。下面來了解一下這個詞語的相關内容。 一、拆分部首和筆畫 《事節》的首字部首是“事”,而第二個字是“節”。其中,“事”字的部首是“亻”(人),“節”字的部首是“艹”(草)。《事節》一詞共計10個筆畫。 二、來源 《事節》一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既有古代文化的影響,也有現實生活的體現。其最早的意義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頌》篇。在古代,人們認為應該按照規定的節令進行不同的事務活動,存在着一定的“節”的概念。隨着時間的發展,這個詞語的含義也逐漸擴展,包括對待事情的态度和處理事情的原則。 三、繁體 在繁體字中,《事節》一詞的寫法為「事節」。 四、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事節》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事”字的古代寫法是“”.而“節”字的古代寫法是“ “。 五、例句 1. 在工作中,我們要嚴守事節,遵循規章制度。 2. 他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很守事節的人,從不做違背原則的事情。 六、組詞 與《事節》相關的詞語有很多,例如:“誠實守信”、“自律”、“恪守原則”等。這些詞語都強調了人們在處理事情時應該遵循的準則和态度。 七、近義詞 與《事節》屬于相似意義的詞語有:“原則”、“準則”、“底線”等。這些詞語都表示人們在處理事情時所堅守的規範。 八、反義詞 與《事節》相反的詞語有:“不守信用”、“無原則”、“背信棄義”等。這些詞語表示人們在處理事情時沒有遵守準則,違背了行為規範。 綜上所述,《事節》這個詞語的含義較為複雜,既包括了對待事情的态度,也涉及到處理事情的原則。它是古代文化和現實生活相結合的産物,希望我們在面對各種事務時能夠謹守事節,遵守準則,并且以誠實守信的态度去對待和解決問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