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曬幹新築的祭壇。封,封禅時所建的祭壇。後泛指天旱。《史記·孝武本紀》:“夏,旱。 公孫卿 曰:‘ 黃帝 時,封則天旱,乾封三年。’上乃下詔曰:‘天旱,意乾封乎?其令天下尊祠 靈星 焉。’” 張守節 正義:“ 蘇林 曰:‘天旱欲使封土乾燥也。’ 顔師古 曰:‘三歲不雨,暴所封之土令乾。’”《漢書·溝洫志》:“上既封禪,巡祭山川,其明年,乾封少雨。” 唐 鮑溶 《聞國家将行封禅聊抒臣情》詩:“雲雨由來隨六龍,玉泥瑤檢不乾封。”一說,祭祀而不立神主謂“乾封”。見《史記·孝武本紀》 裴骃 集解引 如淳 說。
“乾封”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本義與天旱相關
據《史記·孝武本紀》等文獻記載,乾封最初指“曬幹新築的祭壇”(封為封禅祭壇)。古人認為封禅後若出現幹旱,是因祭壇未幹所緻,故用“乾封”代指天旱。例如《漢書·溝洫志》提到“乾封少雨”,即指幹旱現象。
曆史年號與地名
關于“官職晉升”的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官職高升”,可能與《尚書·洪範》中“乾乾”的引申義有關。但此說法在傳統文獻中缺乏直接例證,需謹慎使用,建議優先考慮“天旱”及曆史專名用法。
“乾封”的核心含義與封禅後的幹旱現象相關,後衍生為年號、地名等專有名詞。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史記》《漢書》及唐代史籍原文。
乾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天地開辟的封地,也可以指封建時代皇帝在位時的年號。
乾封的部首是一字底,筆畫數為五畫。
乾封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它既代表着帝王給予将廟堂與萬民的一份封賞,也代表着曆史上每一位帝王統治時期的年號。
乾封的繁體字為「乾封」。
據古籍記載,乾封在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重大變化。
1. 乾封之地,富庶繁華。
2. 乾封年間,國泰民安。
乾封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為新的詞彙,例如乾封皇帝、乾封之地、乾封年號等。
乾封的近義詞包括乾隆、慶曆、開國等。
乾封的反義詞可以是亂世、廟堂失序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