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斥责并驱逐。 汉 贾谊 《新书·先醒》:“昔者 虢君 骄恣自伐,諂諛亲贵,諫臣詰逐,政治踳乱,国人不服。”
“诘逐”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é zhú,其基本含义是斥责并驱逐。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含义
指通过严厉的言语或行动对某人进行斥责,并将其驱逐。该词常用于描述对错误行为的强烈否定态度,如《新书·先醒》中提到的“谏臣诘逐”(即直言劝谏的臣子被斥责并驱逐)。
字义分解
应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正式语境,描述因政治斗争、道德批判等引发的驱逐行为,例如:“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诘逐”(出自贾谊《新书·先醒》)。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用法,可参考《新书·先醒》及相关注释。
诘逐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责斥责、驱逐赶走。
诘逐的部首是讠(讧部)和辶(辵部),笔画数分别为7和10。
诘逐是由“诘”和“逐”两个字组成的。其中,“诘”表示诘问、质问;“逐”表示追逐、赶走。合在一起,用来形容对人进行诘责或驱逐赶走。
在繁体字中,“诘”保持不变,而“逐”的繁体字为「逐」。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和现在有所不同。例如,诘逐的古汉字写法为「詰逐」,其中「詰」是「诘」的古称,表示追问、追究。
1. 他因为行为不当被管理层诘逐出公司。
2. 我无法接受他对我的指责和诘问。
相关的组词有:逐出、诘问、责难。
近义词有:责难、斥责、指责、谴责。
反义词有:宽容、包容、原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