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劫火的意思、劫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劫火的解釋

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1.佛教語。謂壞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經》:“劫火洞然,大千俱壞。” 唐 張喬 《興善寺貝多樹》詩:“永共 終南 在,應隨劫火燒。” 宋 李綱 《次韻丹霞錄示羅疇老唱和詩》:“刧火洞燒時,自有安身處。”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附錄《晉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還隨刦火煙。” 清 龔自珍 《忏心》詩:“佛言刼火遇皆銷,何物千年怒若潮?”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釋子又常謂 東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

(2).借指兵火。 清 顧炎武 《恭谒天壽山十三陵》詩:“ 康 昭 二明樓,并遭劫火亡。” 清 納蘭性德 《南歌子·古戍》詞:“何年劫火賸殘灰,試看英雄碧血滿 龍堆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劫火"是漢語中具有多層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源于佛教術語,後在文學語境中延伸出象征意義。根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第1875頁的解釋,該詞包含以下三個維度:

一、佛教術語 指"壞劫時期毀滅世界的大火",源自梵語kalpa(劫波)概念。佛教宇宙觀認為世界經曆成、住、壞、空四劫周期,其中壞劫階段的火災可焚毀初禅天以下所有物質存在。《大智度論》卷七對此有詳細記載:"劫火者,三災之火災,燒至初禅。"

二、文學引申義

  1. 戰亂象征:陸遊《數年不至城府》詩雲:"故園劫火葬群髠",用劫火隱喻戰争破壞
  2. 時代巨變:柳亞子在《孤憤》詩中"劫火殘灰換太平",借指社會劇烈變革
  3. 災難記憶:梁啟超《論佛教與群治之關系》将民族危機喻為"劫火熾燃,衆苦相續"

三、現代語義擴展 《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2020)補充當代用法:可指代不可抗拒的毀滅性力量,如核危機、生态災難等重大人類危機。該詞現多用于學術著作、曆史文獻及文化評論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劫火”是一個源自佛教的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解釋

  1. 佛教術語
    指“壞劫之末所起的大火”,即佛教宇宙觀中世界周期性毀滅時伴隨的災難性大火,象征終極的破壞與重生。例如《仁王經》記載“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描述了世界被大火吞噬的場景。

  2. 比喻義:兵火或戰亂
    後引申為戰争、災難帶來的破壞,如清代顧炎武的詩句“康昭二明樓,并遭劫火亡”,即以“劫火”代指戰火。


二、其他變體與用法


三、例句參考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證,可參考《仁王經》及唐宋詩詞集。

别人正在浏覽...

碧組采蓮曲蟾戶讒舌沖薄垂迹滴粉搓酥蠹吏高聳工作總結黑天鵝洪德定則恚忌僵化艱關翦剔借口津幹景序錦衣纨褲九素駿邁居宅籁籥哴嗆零吃鄰甲侓魁羅生門美物鬧笑話女花哦松排長烹石乾號千牛仗棄忽侵駭七十二候氣焰上午生人氣誓劍勢态石镞水深火熱舒鴈隨陽雁索索騰沸天铎彤弓通紅為作瞎搞象約銜口墊背羨慕洗臉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