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劫火的意思、劫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劫火的解釋

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1.佛教語。謂壞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經》:“劫火洞然,大千俱壞。” 唐 張喬 《興善寺貝多樹》詩:“永共 終南 在,應隨劫火燒。” 宋 李綱 《次韻丹霞錄示羅疇老唱和詩》:“刧火洞燒時,自有安身處。”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附錄《晉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還隨刦火煙。” 清 龔自珍 《忏心》詩:“佛言刼火遇皆銷,何物千年怒若潮?”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釋子又常謂 東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

(2).借指兵火。 清 顧炎武 《恭谒天壽山十三陵》詩:“ 康 昭 二明樓,并遭劫火亡。” 清 納蘭性德 《南歌子·古戍》詞:“何年劫火賸殘灰,試看英雄碧血滿 龍堆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劫火”是一個源自佛教的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解釋

  1. 佛教術語
    指“壞劫之末所起的大火”,即佛教宇宙觀中世界周期性毀滅時伴隨的災難性大火,象征終極的破壞與重生。例如《仁王經》記載“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描述了世界被大火吞噬的場景。

  2. 比喻義:兵火或戰亂
    後引申為戰争、災難帶來的破壞,如清代顧炎武的詩句“康昭二明樓,并遭劫火亡”,即以“劫火”代指戰火。


二、其他變體與用法


三、例句參考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證,可參考《仁王經》及唐宋詩詞集。

網絡擴展解釋二

劫火的意思

劫火指的是大火或災火,可以引申為嚴重的災難或危險的局勢。

拆分部首和筆畫

劫火的部首是火字旁(灬),總共有5畫。

來源和繁體

劫火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經典《孟子·告子下》:“火劫之災,無所不燒。”此後,劫火逐漸成為一個用于形容大火或災禍的詞語。在繁體字中,劫火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劫火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例句

1. 鄉村遭受了一場劫火,許多房屋被燒毀。

2. 那次爆炸事件實在是一場劫火,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3. 經曆了一場劫火後,他重新審視了自己的人生。

組詞

劫火的相關詞語有:火劫、劫後餘生、火災、災難等。

近義詞和反義詞

劫火的近義詞有:大火、烈火、火災等。

劫火的反義詞可以是“平安”或“安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