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半夜十二點以後至正午十二點的一段時間,一般也指清晨至正午十二點的一段時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到上午同喫了飯,又拿出書來看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七回:“這回偏又尋不出房艙,坐在散艙裡面……幸得過了一夜,第二天上午早就到了 上海 了。” 巴金 《探索集·訪問廣島》:“第二天上午我們遊覽了風景如畫的 宮島 ,在舊日的市街上悠閑地散步。”
上午是現代漢語常用時間詞,指一天中從日出到正午的時間段,通常涵蓋早晨至中午12點前。以下從詞典釋義、時間範圍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解析: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指清晨到正午十二點的一段時間。”
示例:上午八點、上午的工作會議。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漢語大詞典》
釋義:“太陽升至中天之前,即午時以前。”
注:傳統“午時”指中午11點至13點,故上午涵蓋日出至11點。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羅竹風主編。
時間界定:
現代漢語中,上午一般指6:00-12:00,但實際起止因季節、地域略有差異。例如北方冬季“上午”可能遲至7點開始。
傳統時辰對照:
古代将上午對應“辰時”(7-9點)、“巳時”(9-11點),體現農耕社會對天象的依賴。
來源:《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王力著)。
“上”表時間次序(如“上旬”),“午”指日中,合稱即正午前的時段。
“午前”(書面語)、“前晌”(方言),但“上午”為現代标準語首選。
來源:《現代漢語時間詞研究》(語言學論文)。
“上午”是漢語基礎時間詞,其定義融合天文規律與社會習慣,既承載傳統文化計時邏輯,亦適應現代生活精确劃分需求。
“上午”是漢語中常用的時間概念,通常指一天中從早晨到正午(12點)的時間段。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詞源構成
使用場景
國際标準
需注意:個别場合(如航班時刻表)可能将淩晨4:00-11:59統稱為上午,此時段外的淩晨0:00-3:59則稱“淩晨”。
豹脂北落被缁財政廳朝機潮位翅翰黛面擋死牌耽酒點将録獨峯牛豐柔分母有理化官薄光學士裹糇涵意黑戶回請昏煩家敗人亡堅利嘉榮節馬結舌競聘經堂禁駐鈞天調肯惱狂死拉饑荒臉皮理該利入詈語銮和淪滞蠻不講理木锜泥信弄死沛澤凄朗秋深上清觀賞譽食爵鼠牙送爵薦脯土圍嵬崛烏鬼現成話絃外之意校射謝康樂謝蘭燕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