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對着劍發誓。 唐 黃滔 《蔣先輩啟》之二:“若不激切擎丘,凄涼誓劍,豈謂脩文學古,何名勵節砥躬!”
(2).上方寶劍。《七國春秋平話》卷上:“ 燕王 曰:‘既拜将軍為帥,有誓劍,何不誅之?’”《三國志平話》卷上:“見一人托定金鳳盤内,放着六般物件,是平天冠、袞龍服、無憂履、白玉圭、玉束帶、誓劍。”《清平山堂話本·風月瑞仙亭》:“乃拜 長卿 為中郎将,持節,擁誓劍、金牌,先斬後奏。”
“誓劍”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對着劍發誓
指以劍為見證物,通過持劍或面對劍進行立誓的行為,常用于表達莊重的承諾或決心。例如唐代黃滔《蔣先輩啟》中“凄涼誓劍”的記載,體現了古人通過劍器強化誓言儀式感的傳統。
上方寶劍(皇帝授予的權力象征)
指帝王賜予欽差大臣或将領的特殊寶劍,代表代行皇權,擁有“先斬後奏”的特權。如《清平山堂話本·風月瑞仙亭》描述司馬相如被授予“誓劍金牌”,可行使軍事或司法裁決權。
該詞融合了古代“劍崇拜”與皇權制度,既體現個人信諾的儀式化表達(如歃血為盟),也映射封建集權下“如朕親臨”的政治授權邏輯。兩種含義均與曆史語境中的軍事、司法場景密切相關。
《誓劍》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語,它表示下定決心以劍為武器,以守護自己珍視的事物或追求正義。
《誓劍》這個詞的部首是言,即“讠”,表示與語言、言辭有關。它的總筆畫數是13畫。
《誓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武俠小說《神雕俠侶》。在小說中,主人公郭靖為了保衛祖國,立下了“誓被劍封為脆弱之人”的豪言壯語,從而成為了代表堅定信念的象征。
《誓劍》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是「誓劍」。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誓」一詞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變體寫法為「訁示貝言」,共9筆;「劍」一詞的寫法為「治㓁」,共8筆。
1. 他手握精鋼寶劍,發出一聲豪邁的誓劍之聲。
2. 為了正義,我發誓要拿起誓劍,保護弱者。
1. 誓言
2. 佩劍
3. 劍術
1. 信誓旦旦
2. 誓死不渝
3. 誓師
1. 背誓
2. 放下武器
3. 變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