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劫火的意思、劫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劫火的解释

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1.佛教语。谓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 唐 张乔 《兴善寺贝多树》诗:“永共 终南 在,应随劫火烧。” 宋 李纲 《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刧火洞烧时,自有安身处。”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附录《晋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还随刦火烟。” 清 龚自珍 《忏心》诗:“佛言刼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释子又常谓 东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

(2).借指兵火。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 康 昭 二明楼,并遭劫火亡。” 清 纳兰性德 《南歌子·古戍》词:“何年劫火賸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 龙堆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劫火"是汉语中具有多层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源于佛教术语,后在文学语境中延伸出象征意义。根据《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第1875页的解释,该词包含以下三个维度:

一、佛教术语 指"坏劫时期毁灭世界的大火",源自梵语kalpa(劫波)概念。佛教宇宙观认为世界经历成、住、坏、空四劫周期,其中坏劫阶段的火灾可焚毁初禅天以下所有物质存在。《大智度论》卷七对此有详细记载:"劫火者,三灾之火灾,烧至初禅。"

二、文学引申义

  1. 战乱象征:陆游《数年不至城府》诗云:"故园劫火葬群髠",用劫火隐喻战争破坏
  2. 时代巨变:柳亚子在《孤愤》诗中"劫火残灰换太平",借指社会剧烈变革
  3. 灾难记忆:梁启超《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将民族危机喻为"劫火炽燃,众苦相续"

三、现代语义扩展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2020)补充当代用法:可指代不可抗拒的毁灭性力量,如核危机、生态灾难等重大人类危机。该词现多用于学术著作、历史文献及文化评论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劫火”是一个源自佛教的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基本解释

  1. 佛教术语
    指“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即佛教宇宙观中世界周期性毁灭时伴随的灾难性大火,象征终极的破坏与重生。例如《仁王经》记载“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描述了世界被大火吞噬的场景。

  2. 比喻义:兵火或战乱
    后引申为战争、灾难带来的破坏,如清代顾炎武的诗句“康昭二明楼,并遭劫火亡”,即以“劫火”代指战火。


二、其他变体与用法


三、例句参考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证,可参考《仁王经》及唐宋诗词集。

别人正在浏览...

暧昧之情崩剥变容二极管柴瘠馋脂琛寳齿危发秀憃拙愁丝贷负旦明单危倒缴栋隆迵同反异凤凰琴拂煦甘苦与共皡天上帝潢星会饭回老架海金梁嗟隐几将棘矢纠杂极卒举要轲机浪人连船连星流妓门品麋鹿性嬷嬷爹谋夫藕心萍泊譬之千里月屈染饶远如获至珍三罗折除诗谛时妆受黜收引水囊太阳帽田齐闻令窝玉乌踆兔走武汉市险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