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1.佛教语。谓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 唐 张乔 《兴善寺贝多树》诗:“永共 终南 在,应随劫火烧。” 宋 李纲 《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刧火洞烧时,自有安身处。”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附录《晋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还随刦火烟。” 清 龚自珍 《忏心》诗:“佛言刼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释子又常谓 东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
(2).借指兵火。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 康 昭 二明楼,并遭劫火亡。” 清 纳兰性德 《南歌子·古戍》词:“何年劫火賸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 龙堆 。”
“劫火”是一个源自佛教的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佛教术语
指“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即佛教宇宙观中世界周期性毁灭时伴随的灾难性大火,象征终极的破坏与重生。例如《仁王经》记载“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描述了世界被大火吞噬的场景。
比喻义:兵火或战乱
后引申为战争、灾难带来的破坏,如清代顾炎武的诗句“康昭二明楼,并遭劫火亡”,即以“劫火”代指战火。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证,可参考《仁王经》及唐宋诗词集。
劫火指的是大火或灾火,可以引申为严重的灾难或危险的局势。
劫火的部首是火字旁(灬),总共有5画。
劫火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告子下》:“火劫之灾,无所不烧。”此后,劫火逐渐成为一个用于形容大火或灾祸的词语。在繁体字中,劫火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劫火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
1. 乡村遭受了一场劫火,许多房屋被烧毁。
2. 那次爆炸事件实在是一场劫火,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3. 经历了一场劫火后,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
劫火的相关词语有:火劫、劫后余生、火灾、灾难等。
劫火的近义词有:大火、烈火、火灾等。
劫火的反义词可以是“平安”或“安定”。
豹脂背手鄙妇冰片兵丧不若晨凫初浅黛惨达命东摇西摆董一瀪漩负纤嗝嗝函方横泛化被万方讙谤环形家规家粟惊皇籧蒢抗属连阁六通马矟门道慕料男人宁侯陪裨破走遣昼秦诿楚諈勤效琼珉齐耦秋涨泉冥仁仁丧居上尘上进山亏一蒉施授师宜塽垲秫田树腰死光松寮速累铁脚木鹅哃喝吐白推敌挖东墙补西墙陷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