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earfully]∶恐懼的樣子
震索索,視矍矍。——《易·震》《疏》:“索索,心不安之貌。”
(2) [tremble]∶形容顫抖
這時,他的臉、脖子全凍紫了,兩隻手臂索索地抖着,呼吸已經很費勁了。——《羅盛教》
(3) 象聲詞
(4) 形容細微的聲音
微聞有鼠作作索索。——《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5) 形容風吹草木聲
山蒼蒼而墜葉,樹索索而搖枝。——南朝陳· 江總《貞女峽賦》
(1).恐懼貌;顫抖貌。《易·震》:“震索索,視矍矍。” 孔穎達 疏:“索索,心不安貌。”《官場現形記》第五三回:“剃頭的跪在地下,索索的抖。” 茅盾 《列那和吉地》五:“給它解繩索的時候,它還以為大禍到了,怕得什麼似的,渾身索索地抖。”
(2).冷漠,無生氣貌。 北周 庾信 《拟<詠懷>》之一:“索索無真氣,昏昏有俗心。”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四:“九日見丞雲,比者情志何甚索索。” 清 曹寅 《古傾杯·鈔書》詞:“頻年嗜好,多慙糟粕,索索都無真氣。”
(3).引申為落落寡合之意。 前蜀 貫休 《送姜道士歸南嶽》詩:“松品落落,雪格索索。”
(4).空虛、空乏狀。 唐 寒山 《詩》之一六七:“房房空索索,東壁打西壁。其中一物無,免被人來惜。” 宋 梅堯臣 《旌義港阻風》詩:“茆屋何颼颼,瓦罌空索索。”
(5).猶瑟瑟。形容細碎之聲。《漢書·天文志》:“ 永始 二年二月癸未夜,東方有赤色,大三四圍,長二三丈,索索如樹。” 王先謙 補注:“索索猶瑟瑟也……此雲索索如樹,蓋不獨以狀言,且兼聲言矣。” 唐 白居易 《五弦彈》詩:“第一第二絃索索,秋風拂松疏韻落。”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六:“衰草萋萋一徑通,丹楓索索滿林紅。” 胡萬春 《骨肉》:“細雨在索索的下着,賣馄饨的梆子聲在笃笃的敲。”
“索索”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和語境有所不同,以下為詳細解釋:
象聲詞
狀态描述
如需更全面信息,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解。
索索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進行搜索、查找或追尋。在不同的語境中,索索可以表示不同的動作,如尋找資料、追溯曆史、搜尋線索等。
索字的部首是⺴(糸)和木(或一)部,總共有10畫。
索字最早是象形字,形狀類似于索繩的形狀。在古代文獻中,索字表示搜尋、追尋的意思。隨着時間推移,索字在現代漢語中逐漸演變為一個常用詞彙。
索的繁體字是索,沒有變化。
在早期的漢字寫法中,索字的字形稍有變化。有時會将索寫成「爿」或「工」,但其基本形狀保持不變。
1. 我需要在圖書館裡索索資料,寫一篇研究論文。
2. 他們正在索索曆史文獻,以了解這座古城的起源。
3. 警方正在索索線索,希望能找到關于案件的有用信息。
索問、索取、索賠、索敵、索飯、索價、索引、索性、索酒、索馬利亞等。
搜尋、查找、追尋、尋找、尋覓等。
放棄、丢失、忽略、遺忘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