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十二候的意思、七十二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十二候的解釋

古代以五日為一候,一月六候,三候為一節氣。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共七十二候。它是根據動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現象變化的征候,說明節氣變化,作為農事活動的依據。《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七十二候縱説萬類不齊,那禮家記事者,何以就敢毅然斷為‘爵入大水為蛤’哉?此格物之所以難也。”按,七十二候之說,最初見于《逸周書》、《呂氏春秋》十二紀, 漢 儒列于《禮記·月令》,又見于《淮南子·時則訓》,《魏書》始入《律曆志》。但各書所舉月令物候互有出入,即 唐 王冰 注《素問》所引《呂氏春秋》七十二候,亦與今本《呂氏春秋》及曆中所載不同。參閱 清 李調元 《月令氣候圖說》。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七十二候是中國古代結合天文、氣象、物候知識指導農事活動的曆法體系,其核心内容與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七十二候将一年分為72個時段,每5天為一候,三候組成一個節氣(共24節氣),形成“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的完整周期。其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期《逸周書·時訓解》,主要應用于黃河流域。

二、候應分類

每候對應一種自然現象(稱“候應”),分為三類:

  1. 植物候應:如“桃始華”(桃花初開)、“苦菜秀”(苦菜茂盛);
  2. 動物候應:如“鴻雁來”(候鳥遷徙)、“蟄蟲始振”(冬眠昆蟲蘇醒);
  3. 非生物候應:如“水始涸”(河流幹涸)、“雷始收聲”(雷聲漸止)。

三、典型示例

以春季為例:

四、作用與意義

七十二候通過觀察自然變化規律,為古代農耕提供時間節點參考,例如播種、收割等農事安排。盡管部分候應受限于古代認知(如“雀入大水為蛤”具神話色彩),但仍反映了先民對自然界的細緻觀察。


如需查看完整72候列表及對應物候現象,可參考《逸周書·時訓解》或權威曆法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七十二候》的意思

《七十二候》是指中國古代将一年分為七十二個時間節點,每個時間節點代表不同的季節現象和農事活動。它是我國古代農民根據觀察太陽、月亮、星辰運行規律和氣候變化而形成的。通過《七十二候》可以了解到中國古代農民對時間的敏銳觀察和對生活的規律性認識。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七十二候》的漢字是由“言(讠)”和“旦(日)”兩個部首構成。它的筆畫數為七畫。

來源

《七十二候》最早是由《周禮·春官宗伯·月令》記載的。後來,各代文人學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補充,形成了不同版本的《七十二候》。這些版本主要包括《三辰曆》、《通天運變》等。

繁體

《七十二候》的繁體字為「七十二候」。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些字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七十二候》來說,古時候的寫法是「七十二候」。

例句

1. 春分是《七十二候》中一個重要的節氣。

2. 夏至過後,氣溫會開始逐漸下降,這是《七十二候》中的一個時間節點。

3. 立秋之後,我們要做好收割莊稼的準備,這是《七十二候》中一個關鍵的節點。

組詞

組詞搭配有:二十四節氣、農事活動、時間節點等。

近義詞

近義詞有:節氣、節令、農時等。

反義詞

反義詞有:混沌、無序、無時序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