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十二候的意思、七十二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十二候的解釋

古代以五日為一候,一月六候,三候為一節氣。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共七十二候。它是根據動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現象變化的征候,說明節氣變化,作為農事活動的依據。《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七十二候縱説萬類不齊,那禮家記事者,何以就敢毅然斷為‘爵入大水為蛤’哉?此格物之所以難也。”按,七十二候之說,最初見于《逸周書》、《呂氏春秋》十二紀, 漢 儒列于《禮記·月令》,又見于《淮南子·時則訓》,《魏書》始入《律曆志》。但各書所舉月令物候互有出入,即 唐 王冰 注《素問》所引《呂氏春秋》七十二候,亦與今本《呂氏春秋》及曆中所載不同。參閱 清 李調元 《月令氣候圖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七十二候是中國古代結合天文、氣象、物候知識指導農事活動的曆法補充體系,将一年二十四節氣進一步細分為七十二個時段(每五日為一候),通過觀察自然現象變化記錄時節規律。以下是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解釋:


一、詞源釋義

  1. “七十二”:源自二十四節氣的細分(每節氣分三候),即24×3=72候。
  2. “候”:指氣候、物候。《說文解字》釋為“伺望也”,引申為時節變化的征兆(《漢語大詞典》)。

二、科學内涵

  1. 物候觀測

    每候對應特定自然現象,如:

    • 立春初候:東風解凍(大地回暖);
    • 芒種次候:螳螂生(昆蟲活動);
    • 寒露末候:菊有黃華(植物物候)。

      來源:《逸周書·時訓解》(中國最早物候文獻)

  2. 農事指導

    如“小滿三候麥秋至”提示麥收時節,體現古人通過物候安排農耕的智慧(《中國農業通史·先秦卷》)。


三、文化價值

  1. 天人合一思想

    七十二候将天體運行、氣候、生物活動統一為系統,反映古代“順天應時”的哲學觀(《中國科學技術史·天文卷》)。

  2. 文學意象來源

    如“玄鳥至”(春分初候)成為詩詞中燕子的代稱,影響曆代文學作品(《全唐詩》物候意象統計)。


四、現代意義

  1. 氣候研究:為曆史氣候變化提供文獻依據(《中國曆朝氣候變化》);
  2. 非遺保護:2016年“二十四節氣”入選聯合國非遺,七十二候為其核心内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

權威參考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七十二候是中國古代結合天文、氣象、物候知識指導農事活動的曆法體系,其核心内容與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七十二候将一年分為72個時段,每5天為一候,三候組成一個節氣(共24節氣),形成“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的完整周期。其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期《逸周書·時訓解》,主要應用于黃河流域。

二、候應分類

每候對應一種自然現象(稱“候應”),分為三類:

  1. 植物候應:如“桃始華”(桃花初開)、“苦菜秀”(苦菜茂盛);
  2. 動物候應:如“鴻雁來”(候鳥遷徙)、“蟄蟲始振”(冬眠昆蟲蘇醒);
  3. 非生物候應:如“水始涸”(河流幹涸)、“雷始收聲”(雷聲漸止)。

三、典型示例

以春季為例:

四、作用與意義

七十二候通過觀察自然變化規律,為古代農耕提供時間節點參考,例如播種、收割等農事安排。盡管部分候應受限于古代認知(如“雀入大水為蛤”具神話色彩),但仍反映了先民對自然界的細緻觀察。


如需查看完整72候列表及對應物候現象,可參考《逸周書·時訓解》或權威曆法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舍重趼别才冰鑒瀕海部堂彩服赤诏綽名粗茶淡飯倒大釣魚定處洞蕩抖露鵝絨放臂非我莫屬剛介乖絕含冤和肆鴻作堠館黃綿襖子見天見晩潔虔積儉鏡天寖淫駒龍蠟楂瞭望流網麓麓綸組節束律候滿目荊榛美人沒三沒四美姿姿奴奴破家亡國蒲月鉛砂起初傾欹群情激昂壤埊三釜養三叛善罷甘休賞罸分審十代冥王識二五而不知十時選雙林鼠瘡壇宅同心戮力校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