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塗的意思、胡塗的詳細解釋
胡塗的解釋
同“ 糊塗 ”。不明事理;對事物的認識模糊或混亂。 魯迅 《呐喊·風波》:“我自己看來倒還是一個人,會說出這樣昏誕胡塗話麼?” 魯迅 《彷徨·高老夫子》:“當初,是自己的耳朵也聽到自己的嘴說些什麼的,可是逐漸胡塗起來,竟至于不再知道說什麼。” 曹禺 《雷雨》第一幕:“你以為我真胡塗,不知道你同那混帳大少爺做的事麼?”
詞語分解
- 胡的解釋 胡 (⑤鬍) ú 中國古代稱北邊的或西域的民族:胡人。胡服。胡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胡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遠、隔絕)。 泛指外國或外族的:胡椒。胡瓜(黃瓜)。胡琴。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
- 塗的解釋 塗 (塗) ú 使顔色或油漆等附着在上面:塗飾。塗漆。塗抹。 亂寫:塗鴉。 用筆抹上或抹去:塗改。塗竄。塗乙。 泥濘:塗炭。 河流或海流夾雜的泥沙在地勢較平的河流入海處或海岸附近沉積而成的淺海灘:海塗
網絡擴展解釋
“胡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糊塗”相同,屬于異形詞關系,通常用于形容人思維混亂、認識模糊或缺乏條理的狀态。以下是具體解釋:
1.基本詞義
- 含義:指人對事物缺乏清晰認知,表現為邏輯混亂、判斷力不足或言行不合理。例如:“他做事太胡塗,總分不清主次。”()
- 反義詞:清楚、明白、清醒。
2.用法與語境
- 形容人:多用于批評他人或自嘲,如魯迅在《風波》中寫道:“我自己看來倒還是一個人,會說出這樣昏誕胡塗話麼?”( )
- 形容事物:可修飾抽象概念,如“胡塗賬”指混亂不清的記錄()。
3.文學與方言中的延伸
- 文學作品:曹禺在《雷雨》中用“胡塗”刻畫人物矛盾心理:“你以為我真胡塗,不知道你同那混帳大少爺做的事麼?”()
- 方言用法:部分地區将“胡塗”引申為視覺或感知上的模糊,如“眼前一片胡塗”()。
4.常見搭配
- 固定短語:如“胡塗蟲”(指不明事理的人)、“胡塗賬”。
- 日常表達:多與否定詞連用,如“别犯胡塗”“越說越胡塗”。
“胡塗”與“糊塗”在語義和用法上完全一緻,現代漢語中更常用“糊塗”。其使用需結合語境,既可用于嚴肅批評,也可帶調侃意味。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魯迅、曹禺等作家的經典用例( )。
網絡擴展解釋二
胡塗的意思
胡塗(hú tú)是一個常見的詞語,表示糊塗、迷糊、不明事理的狀态或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胡塗的部首分别是月(肉兒)和水,總計7個筆畫。
來源
《胡塗》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诂》中,當時的釋義是指對事物認知模糊不清。
繁體
在繁體字中,胡塗的寫法為「胡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胡塗的寫法常常是「胡蒂」。這種寫法強調了一種迷茫、困惑的狀态。
例句
1. 他胡塗了一整天,一點也沒弄明白這個問題。
2. 不要胡塗,要多動腦筋想想辦法。
3. 這個學生常常胡塗,老師都不知道該如何指導他了。
組詞
胡塗頭腦、胡塗事、胡塗烏七八糟、胡塗到家、胡塗了邊
近義詞
糊塗、昏亂、困惑、迷糊、糊裡糊塗
反義詞
聰明、明智、明白、理智、清醒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