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糊塗 ”。不明事理;對事物的認識模糊或混亂。 魯迅 《呐喊·風波》:“我自己看來倒還是一個人,會說出這樣昏誕胡塗話麼?” 魯迅 《彷徨·高老夫子》:“當初,是自己的耳朵也聽到自己的嘴說些什麼的,可是逐漸胡塗起來,竟至于不再知道說什麼。” 曹禺 《雷雨》第一幕:“你以為我真胡塗,不知道你同那混帳大少爺做的事麼?”
胡塗(hú tu)是漢語中一個形容詞,指人頭腦不清醒、思維混亂或不明事理的狀态,常與“糊塗”混用,但存在細微差異。以下是詳細釋義及用法分析:
思維混亂,不明事理
形容人因邏輯不清或認知模糊而無法正确判斷事物。
例:他一時胡塗,竟答應了對方的無理要求。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馬虎、不細緻
指做事粗心大意,缺乏條理。
例:賬目記得太胡塗,漏洞百出。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指出:“胡塗”由表意字組合,強調非理性狀态。
來源: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
詞形 | 使用場景 | 權威性 |
---|---|---|
胡塗 | 側重思維混亂(如“老胡塗”) | 見于《紅樓夢》等經典文本 |
糊塗 | 更通用,可指人或事(如“糊塗賬”) | 《現代漢語詞典》首選詞形 |
魯迅《且介亭雜文》例證:
“聰明人不能做事,因為他想來想去,終于什麼也做不成;胡塗人能做事,因為他不知有所謂困難。”
來源:魯迅《且介亭雜文》,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胡塗”多用于描述人的意識狀态(如“他老胡塗了”),而“糊塗”可擴展至事物(如“一筆糊塗賬”)。
在傳統文化中,“胡塗”被賦予辯證意義:
來源:錢鐘書《管錐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胡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糊塗”相同,屬于異形詞關系,通常用于形容人思維混亂、認識模糊或缺乏條理的狀态。以下是具體解釋:
“胡塗”與“糊塗”在語義和用法上完全一緻,現代漢語中更常用“糊塗”。其使用需結合語境,既可用于嚴肅批評,也可帶調侃意味。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魯迅、曹禺等作家的經典用例( )。
白柘顫笃速産舍鏟斜朝野達本彈丸黕煙調鷹踧踖風月無邊分煙浮冰塊副辂格量狗蹦子關稅瓜仁櫃上畫瓦回舻甲米兼倍謹始慮終救火拯溺恪謹昆明劫灰淚蠟遼族溜開禮正鹿尾懋冊民殷財阜拟捍品定屏祗潑煩挈婦将雛衾單窮棒子犬不夜吠阙事忍恥偷生任重至遠撒刁桑弧蓬矢三清散生山區少頭缺尾水火不辭斯擡斯敬算式滔天鐵冊頑童溫色巫步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