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鐵冊的意思、鐵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鐵冊的解釋

明太祖 朱元璋 賜給公侯伯屯戍百戶(功臣護衛兵首領)的诏書。用鐵片镌刻文字,故稱。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兵部·鐵冊軍》:“ 洪武 二十三年, 韓公 李善長 以嫌自6*殺。上始詔部制公侯伯屯戍百戶,部并給鐵冊……至是以公侯年老賜還鄉,各設百戶一人,統其衆以護之,給屯戍之印,賜以鐵冊。” 吳晗 《朱元璋傳》第五章二:“公侯伯功臣賜卒一百十二人作衛隊,設百戶一人統率,頒有鐵冊,說明俟其壽考(死亡),子孫得襲,則兵皆入衛。稱‘鐵冊軍’。”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鐵冊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鐵冊是明代特有的軍政管理制度術語,指由朝廷統一鑄造、用于登記軍戶信息的金屬冊籍。其核心含義與功能如下:

一、字義與制度背景

二、核心功能

  1. 軍戶世襲管理

    鐵冊詳細記錄軍戶家庭成員的姓名、年齡及承襲關系,确保兵源穩定。如父亡子繼,需憑鐵冊更新登記,維持“軍戶世代為兵”的制度(來源:《明史·兵志》)。

  2. 賦役征調依據

    冊中載明軍戶田産、賦稅及差役義務,官府據此征調軍糧、雜役,防止脫籍逃役(來源:《明會典·戶部》)。

  3. 法律效力

    鐵冊作為官方檔案具有法律效力,是處理軍戶財産繼承、戶籍糾紛的法定憑證(來源:郭紅《中國衛所制度》)。

三、曆史意義

鐵冊制度體現了明代以戶籍控制社會的治理邏輯,通過金屬載體的特殊性強化中央對軍事資源的管控,是衛所制度運轉的關鍵支撐。其嚴密的登記體系為後世研究明代軍事與社會結構提供了重要史料(來源:韋慶遠《明代黃冊制度》)。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鐵冊”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語境區分:

一、曆史制度中的含義(核心釋義) 指明太祖朱元璋賜予功臣的鐵制诏書,用于規範護衛軍制度。具體特點包括:

  1. 材質與形式:用鐵片镌刻文字,象征權威性與永久性。
  2. 頒發對象:授予公侯伯等功臣的屯戍百戶(即護衛兵首領),如李善長等。
  3. 制度功能:規定功臣可擁有112人衛隊,設百戶統領;功臣去世後,衛隊需歸入朝廷,子孫繼承爵位時需重新申請,稱為“鐵冊軍”。

二、引申含義(較少見) 部分資料提到其作為成語的用法,比喻堅固穩定、不可更改的事物或制度。例如形容法律法規或重要記錄的權威性,類似“鐵證”。但此用法多見于現代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相關曆史事件: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因李善長案強化功臣監管,鐵冊制度成為控制兵權的措施之一。

建議參考權威曆史文獻(如《明史》《野獲編》)進一步考證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班廷八音遏密晨露馳騁疆場馳驷傳鑼垂柳颠簸東南歐發憤芳躅豐楙輻解棺郭鬼號熯焚涵造蚝殼和解花蕚畫翟晦匿慧眼獨具惛憊斛觫浄律進退有常金玉錦繡禁中疾甚空擋劣兄禮闱戾止模子弄錯女教女巫撇放憑脈蒲帛虔奉朅伽清狷認定騷話撒潑打滾山斤時飨霜芬雙紅拜帖束火戍壘歲币特骨讬避罔人維楫響亮遐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