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太祖 朱元璋 賜給公侯伯屯戍百戶(功臣護衛兵首領)的诏書。用鐵片镌刻文字,故稱。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兵部·鐵冊軍》:“ 洪武 二十三年, 韓公 李善長 以嫌自6*殺。上始詔部制公侯伯屯戍百戶,部并給鐵冊……至是以公侯年老賜還鄉,各設百戶一人,統其衆以護之,給屯戍之印,賜以鐵冊。” 吳晗 《朱元璋傳》第五章二:“公侯伯功臣賜卒一百十二人作衛隊,設百戶一人統率,頒有鐵冊,說明俟其壽考(死亡),子孫得襲,則兵皆入衛。稱‘鐵冊軍’。”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鐵冊漢語 快速查詢。
“鐵冊”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語境區分:
一、曆史制度中的含義(核心釋義) 指明太祖朱元璋賜予功臣的鐵制诏書,用于規範護衛軍制度。具體特點包括:
二、引申含義(較少見) 部分資料提到其作為成語的用法,比喻堅固穩定、不可更改的事物或制度。例如形容法律法規或重要記錄的權威性,類似“鐵證”。但此用法多見于現代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相關曆史事件: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因李善長案強化功臣監管,鐵冊制度成為控制兵權的措施之一。
建議參考權威曆史文獻(如《明史》《野獲編》)進一步考證細節。
《鐵冊》一詞指的是一種以鐵質為材料制成的書籍或文獻。它通常用于形容内容重要、嚴肅的文字記載,寓意堅固、不可篡改。
《鐵冊》由兩個部首組成:金和鋪。金是表現金屬的部首,鋪是表現書籍的部首。
《鐵冊》的拆分筆畫為:金(8畫)、鋪(12畫)。
《鐵冊》這個詞來源于中國的古代文獻和傳統文化。鐵冊最早出現在古代兵法書籍和禮儀文獻中,用以指代用鐵制作的嚴肅文獻。
在繁體字中,鐵冊寫作「鐵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代的「鐵冊」一詞通常用簡化的字形來表達,寫作「鐡冊」。
1. 他翻開了厚重的《鐵冊》,開始研究古代兵法。
2. 那本《鐵冊》記載了珍貴的曆史文獻和智慧。
1. 鐵鞋:指用鐵制成的鞋子。
2. 鐵杆:比喻堅定的信念或忠誠的支持者。
3. 鐵證:指不容置疑的證據或确鑿的事實。
1. 鐵卷:指用鐵制成的卷軸形狀的文獻。
2. 鐵字:指用鐵闆雕刻或鐵筆書寫的文字。
1. 紙冊:指用紙質材料制成的書籍或文獻。
2. 木冊:指用木材制成的書籍或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