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illows, etc. dash to the skies]∶彌漫無際;形容水勢極大
波浪滔天
(2) [monstrous;heinous]∶比喻罪惡、災禍等極大
滔天罪行
滔天之勢
(1).彌漫天際。形容水勢極大。《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晉 郭璞 《江賦》:“極泓量而海運,狀滔天以淼茫。” 明 何景明 《延津歌送韓令》:“ 黃河 岸邊不種麥,濁浪滔天多賈客。” 陳毅 《題<長征會師圖>》詩:“長城如龍走, 大河 水滔天。”
(2).比喻罪惡、災禍或權勢等極大。《書·堯典》:“靜言庸違,象恭滔天。” 孔 傳:“言 共工 ……貌象恭敬而心傲很若漫天。”《晉書·愍帝紀論》:“股肱非挑戰之秋, 劉 石 有滔天之勢。” 明 李日華 《南西廂記·猜詩雪案》:“鬱悶滔天,教我如何理料。”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上·劉恭甫司馬文》:“隱然折衝,消弭滔天燎原之禍於決策之頃。”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三:“ 清 朝是該滅了,惹下了這種滔天大禍,是不是呢?” 張書紳 《正氣歌》六:“但是,一指黑紗怎能掩蓋得了反6*黨反人民的滔天罪行。”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滔天漢語 快速查詢。
"滔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豐富且具有強烈的形象感,主要包含以下幾個層面的意思:
形容水勢極大,彌漫無際: 這是"滔天"最原始的字面意義。"滔"本指大水彌漫,"天"則形容其高廣無邊。合起來形容洪水、波浪等極其浩大洶湧,仿佛要淹沒天空。例如:"洪水滔天"、"白浪滔天"。
來源: 《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1123頁),《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278頁)。
比喻罪惡、災禍、禍患等極大、極嚴重: 這是"滔天"最常用的比喻義。将巨大、彌漫的水勢比喻為程度極其深重、範圍極其廣泛的罪惡或災難。常與"罪惡"、"罪行"、"大禍"等詞搭配使用。例如:"滔天罪行"、"罪惡滔天"、"惹下滔天大禍"。
來源: 《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1123頁),《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第1290頁),《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第1478頁)。
形容氣勢、聲勢等極為盛大: 有時也用于形容某種氣勢或聲勢極其浩大、猛烈,帶有誇張意味。例如:"氣焰滔天"。
來源: 《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1123頁),《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278頁)。
總結關鍵點:
權威例句參考:
“滔天”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āo tiān,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形容水勢極大
指波浪或洪水等自然現象氣勢浩大、彌漫無際。例如“波浪滔天”“洪水滔天”。
古籍例證:
《書·堯典》提到“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描述洪水漫天的景象。
比喻罪惡、災禍或權勢極大
用于強調程度極深,帶有負面色彩。例如“滔天罪行”“罪惡滔天”。
自然現象:
原指水流奔湧、聲勢浩大,如晉代郭璞《江賦》中“狀滔天以淼茫”,形容江水的廣闊洶湧。
社會語境:
引申為對社會危害極大的行為或事件,如蘇轼《呂惠卿責授建甯軍節度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籤書公事》中“稍正滔天之罪”,批判罪行之深重。
抽象概念:
現代用法可擴展至形容矛盾沖突、權勢擴張等無法阻擋的力量,如“矛盾滔天”“權勢滔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漢典》《書經》等來源。
愛樂辨駁辯列菜蔬之色秤斤注兩趁漢出目點觸抵突端直杜蔽對股椟食阨險防絕蜂鳴器付出恭賀新禧關境貫通豪赫鴻祚化人回盼九解舊京久客涓吉苦筋拔力郎巾梁益凜嚴麗形麻黂賣蔔買東買西毛細管男花腦瓢兒年華垂暮骈然破鈔穹質熱擴散喪命商籁體刹住守信戍堡舒揚訴告隋岸桃葉女提象玮寶唯利是圖相謗賢匹玺韍新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