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忍恥偷生的意思、忍恥偷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忍恥偷生的解釋

忍受恥辱,苟且求生。同“忍垢偷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忍恥偷生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為了保全性命而忍受恥辱、苟且活下去的行為。其核心含義在于突出個體在極端困境下,以尊嚴為代價換取生存的無奈選擇,蘊含強烈的道德掙紮與悲情色彩。以下從詞典釋義、語源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詞典釋義

  1. 核心語義

    指忍受屈辱,勉強維持生命。強調在面臨生死存亡時,個體被迫放棄尊嚴以求生存的生存狀态。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情感色彩

    含貶義或中性偏貶,暗含對苟活者缺乏氣節的批判,亦包含對生存困境的悲憫。如明代梁辰魚《浣紗記》雲:“但含羞忍恥,偷生以伺複仇之機。”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3年。

二、語源與結構

  1. 字義分解

    • 忍恥:忍受恥辱(“忍”表承受,“恥”指羞辱);
    • 偷生:苟且求生(“偷”為暗中、勉強之意,“生”即生存)。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 曆史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史傳文學。如《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載勾踐“忍恥歸吳,為夫差仆役”,後演變為成語。北宋歐陽修《新五代史·馮道傳》亦批判“屈身忍恥以保富貴”的行為。

    來源:《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劉潔修,中華書局,2009年。

三、文化内涵

  1. 倫理沖突

    反映儒家“舍生取義”與生存本能間的矛盾。孟子主張“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而忍恥偷生恰與之形成對立。

    來源:《孟子·告子上》,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文學象征

    常見于曆史小說與戲劇,如《東周列國志》中勾踐卧薪嘗膽、《紅樓夢》賈府敗落後衆人苟活等情節,均以該詞強化命運悲劇性。

    來源:《中國文學主題學》,王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3年。
  3.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4. 《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劉潔修,中華書局,2009年。
  5. 《孟子·告子上》,中華書局點校本。
  6. 《中國文學主題學》,王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網絡擴展解釋

“忍恥偷生”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因怯弱或無奈而忍受恥辱,苟且求生,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常形容在困境中選擇妥協而非抗争的行為。


二、出處與用例

  1. 經典出處
    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六卷:“忍恥偷生為父仇,誰知奸計覓風流。勸君莫設虛言誓,湛湛青天在上頭。”
    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亦有引申用例,如女子為保全遺腹子或等待複仇機會而暫時屈從。

  2. 近現代用法
    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批評因畏懼而放棄尊嚴的行為。例如:“他忍恥偷生多年,隻為有朝一日報仇雪恨。”


三、相關詞義


四、使用場景

適用于描述以下情境:

需要進一步擴展學習,可參考《醒世恒言》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鹿币薄餅比特不偶柴頭塵埃落定丑詈除次初霜慈恻叢莽翠珉大倫疊踵定形貳乘防寒鳳食分理處賦額供職鬼哭神嚎毫心惠子知我護師結草銜環警勖籧蒢開第空行仙扣尅窺鏡昆侖奴樂樂酡酡糧子籬雀蛋色禡禂麪條硼砂披瀝潑剌剌歧義蹊畛讓國掃眉稍息聖寶設使試杯試雨霜旦素肌天假良緣通信連投鼠忌器溫理屋基汙萊無賴子賢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