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通曉天理、人心等本源。 唐 宋之問 《浣紗篇贈陸上人》:“自昔專嬌愛,襲玩唯矜奢。達本知空寂,棄彼猶泥沙。” 宋 王安石 《寓言》詩之三:“未能達本且歸根,真照無知豈待言。” 明 李贽 《答鄧子陽書》:“於倫物上加明察,則可以達本而識真源。”
“達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主要指向哲學和文學層面的理解:
基本解釋
“達本”意為通曉天理、人心等本源,強調對事物根本原理或内在本質的領悟。這一解釋源自古代文獻,如唐代宋之問《浣紗篇贈陸上人》中的“達本知空寂,棄彼猶泥沙”,以及宋代王安石《寓言》詩中的“未能達本且歸根,真照無知豈待言”。
哲學内涵
應用語境
該詞多用于古典文學或哲學讨論中,現代日常使用較少。需注意結合具體文本理解,如唐代詩歌中的“達本”常與“空寂”“歸根”等概念呼應,體現佛道思想的影響。
“達本”的核心是通曉本源,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其指向(如天理、人性或事物本質)。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漢典或王安石、李贽的相關著作。
《達本》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解決問題或解釋現象時所需的根本或基礎。它表示了事物的根本、本質或源頭。
《達本》的部首是“辵”(走),它是由“辶”(辵的簡化形式)和“木”(木字的左偏旁)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8。
《達本》是由簡體漢字演變而來,它沒有繁體字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差異。根據研究,古時候的《達本》字可能是由6個筆畫構成,具體的寫法為“辶”(辵的古代形式)和“本”的古代寫法。
1. 深入研究這個問題,找到問題的達本。
2. 隻有揭示事物的達本,才能真正理解它。
1. 原本:事物最初的狀态或形态。
2. 本末:事物的起點和終點。
3. 根本:事物的基礎、根源。
1. 核心:事物的中心、主要部分。
2. 要義:事物的主要内容、要點。
3. 本質:事物的真實、本質屬性。
1. 表面:事物的外在現象、表現。
2. 表象:事物的外觀、形象。
3. 外圍:事物的邊緣、外部環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