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教所指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 南朝 梁 沉約 《桐柏山金庭館碑》:“此蓋栖靈五嶽,未駕夫三清者也。” 唐 呂岩 《七言》詩之四八:“津能充渴氣充糧,家住三清 玉帝 鄉。”
(2).道教對玉清境洞真教主 元始天尊 ,上清境洞玄教主 靈寶天尊 ,太清境洞神教主 道德天尊 的合稱。《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知觀與同兩個道童火攻道人,張挂三清,衆家鋪設齊備,動起法器。”
(3). 唐 殿名,在 長安 大明宮 内。 唐 李白 《金陵與諸賢送權十一序》:“我君六葉繼聖,熙乎玄風; 三清 垂拱,穆然紫極。” 王琦 注:“《玉海》: 唐 大明宮 内有 三清殿 。” 唐 人亦借指朝廷。《舊唐書·鄭畋傳》:“陛下過垂採聽,超授恩榮,擢於百裡之中,緻在 三清 之上。”
(4).酒名。即清酒。 晉 潘嶽 《桔賦》:“三清既設,百味星爛。” 唐 駱賓王 《初秋登王司馬樓宴得同字》詩:“締賞三清滿,承歡六義通。”參見“ 三酒 ”。
(5).一種以松實、梅花、佛手和雪水烹沏之茶。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玉泉雪水》:“遇佳雪,必收取。以松實、梅英、佛手烹茶,謂之三清。”
(6).三位清廉的人。 明 陳道亨 , 新建 人, 萬曆 十四年進士,官 南京 吏部郎中。同裡 鄧以讚 , 衷貞吉 亦官 南京 ,為官皆清廉,人號“ 江 右三清”。見《明史·陳道亨傳》。
在漢語詞典及道教文化體系中,“三清”是道教最高尊神的統稱,指居于三清勝境的三位至高神祇,分别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這一概念源于道教“一氣化三清”的宇宙觀,象征“道”在不同階段的顯化形式:
玉清元始天尊
代表“道”的本源與宇宙生成之始,居于清微天玉清境。《雲笈七籤》載其“生于混沌之前,元氣之始”,象征“無”,為三清之首(《雲笈七籤·卷三》)。
上清靈寶天尊
又稱“太上道君”,象征“道”的演化與規律,居于禹餘天上清境。《道教義樞》稱其“以靈寶之法,隨世度人”,主掌經法傳播與衆生教化(《道教義樞·卷七》)。
太清道德天尊
即太上老君,由老子神格化而來,居于大赤天太清境。《混元聖紀》記載其“隨方設教,曆劫度人”,代表“道”的實踐與道德準則(《混元聖紀·卷一》)。
三清信仰融合了先秦道家哲學與漢代以來的神仙崇拜,其形象與職能在《真靈位業圖》《道德經》等典籍中逐步系統化。當代《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道教對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的合稱”,體現了宗教與語言文化的雙重影響(《漢語大詞典》第1版第58頁)。
“三清”是道教的核心概念,主要有三重含義,以下結合權威資料詳細闡釋:
指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是仙人居住的至高天界:
三清境分别對應三位創世與教化之神:
玉清元始天尊(天寶君)
上清靈寶天尊(靈寶君)
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源于《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思想:
以上内容綜合自道教典籍及權威詞典釋義,如需完整文獻可查看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矮子昂首望天蠶蛹插銷碜話臣虜辍謝攢射道左大雀德垣宮雕破頓辔凡底伐棠鳳帳改頭換面鬼書過節兒害身化療轘刑回身會物火粒禍至無日腳凳結締組織禁備錦熏籠技術員眷好跼尺坎井之蛙圹虛愧怕連毗蘆衣毛骨聳然沒法奈何尼居烹石巧手棋燈傾蓋如故青睐熱望柿漆侍使衰陋水髩束燎搜枯薙度通臂徒輩挽歌郎仙詩謝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