踧踖的意思、踧踖的詳細解釋
踧踖的解釋
(1).恭敬而不安的樣子。《論語·鄉黨》:“君在,踧踖如也。”《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臣惶怖戰慄,誠不自安,每會見,踧踖無所措置。” 冰心 《冬兒姑娘·我們太太的客廳》:“ 陶先生 仍舊踧踖的含糊的答應了一聲。”
(2).徘徊不進貌。 宋 司馬光 《上皇太後疏》:“彷徨而不自安,踧踖而不敢進。” 清 陳允衡 《江上寄答》詩:“懷刺賓在堂,将前還踧踖。”
詞語分解
- 踧的解釋 踧 ù 古通“蹙”(a.困窘;b.皺)。 躍:“馬能一踧緻千裡。” 〔踧踖〕恭敬小心的樣子。 〔踧爾〕驚懼不安。 古通“蹴”,踢:“黃門從官驺蹋踧蕃。”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踖的解釋 踖 í 〔踧踖〕見“ 踐踏:“毋踐屦,毋踖席。”踧”。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踧踖”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cù jí,其含義和用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
恭敬而不安的樣子
多用于形容因敬畏或緊張而局促不安的狀态。例如《論語·鄉黨》中描述孔子在正式場合的行為:“君在,踧踖如也”,體現臣子對君主的恭敬。又如《世說新語》記載陳韪被反駁後“大踧踖”,生動刻畫了尴尬不安的神态。
-
徘徊、猶豫不決的樣子
這一用法相對少見,常見于古典文獻中描述人物内心矛盾或行動遲疑的狀态。例如《全唐文》中“踧踖蛇行”一句,結合“蛇行”動作,暗含謹慎試探之意。
補充說明: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文言文或仿古語境中。其核心語義始終圍繞“因外界壓力或内心矛盾産生的拘謹狀态”,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側重“恭敬”還是“徘徊”之意。
網絡擴展解釋二
踧踖,一個有趣的詞彙!它經常用于形容内心焦慮、不安或尴尬的情緒。下面是關于踧踖的一些基本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踧踖是由足部偏旁“⻊”和多筆劃構成的。具體的筆畫數目要根據不同的字形變化而定。
來源:踧踖是一個古代漢字,具有悠久的曆史。它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記錄着人們在各種尴尬、不安或焦慮的情況下的感受。
繁體字:踧踖的繁體字形為「蹳蹚」。
古時候漢字寫法:踧踖在古代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仍保持了足部偏旁和多筆劃的結構。
例句:他面對突如其來的問題感到踧踖不安。在演講時,我感到踧踖不安的情緒籠罩着我。
組詞:可以根據踧踖的意思,結合其他詞彙,如踧藉(形容内心不安的狀态)或踧窘(形容尴尬的心情)。
近義詞:焦慮、不安、擔憂,這些詞都可以用來描述和踧踖類似的情緒。
反義詞:鎮定、放松,這些詞與踧踖的情緒相對立。
希望以上簡短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