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魂飛魄散 ”。 元 關漢卿 《蝴蝶夢》第四折:“驚的我魂飛魄喪,走的我力盡筋舒。”《西遊記》第八八回:“當殿官一見了,魂飛魄喪,都戰戰的道:‘是個豬魈!豬魈!’”《紅樓夢》第七回:“衆小廝見他説出來的話有天沒日的,唬得魂飛魄喪。”
“魂飛魄喪”是一個形容極度恐懼或悲傷的成語,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人在遭遇重大打擊或極度驚吓時,精神徹底崩潰,失去思考和行動能力的狀态。
文學出處
最早見于元代關漢卿的雜劇《蝴蝶夢》:“驚的我魂飛魄喪,走的我力盡筋舒。”,清代《紅樓夢》第七回也用此成語描述小厮們聽到僭越之語後的驚恐反應。
發音與結構
拼音為hún fēi pò sàng(注意“喪”在此讀sàng),屬于并列結構的四字成語。
成語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表達,日常口語中更常用“吓傻了”“崩潰了”等通俗說法。
《魂飛魄喪》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因遭受到巨大的打擊或驚吓而精神崩潰,失去了心神和意識。
成語《魂飛魄喪》的拆分部首是“鬼”和“飛”,其中“鬼”是部首和偏旁,表示與鬼神相關的事物;“飛”是部首和偏旁,表示與飛行或逃離有關的事物。根據拆分部首,可以推斷出這個成語與精神崩潰、意識喪失相關,而且可能與逃避、逃離有關。
根據筆畫計算,成語《魂飛魄喪》共有11個筆畫。
成語《魂飛魄喪》最早來源于古代文獻《山海經·海外南經》。繁體字為「魂飛魄喪」。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成語《魂飛魄喪》可以寫作「魂飛魄喪」。這個寫法更貼近古代的書寫習慣,展現出漢字書法的獨特魅力。
他得知自己的兒子意外身亡後,一時間他的魂飛魄喪,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魂斷藍橋、魂牽夢繞
心神恍惚、神魂颠倒
心神清醒、鎮定自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