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魂飛魄喪的意思、魂飛魄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魂飛魄喪的解釋

同“ 魂飛魄散 ”。 元 關漢卿 《蝴蝶夢》第四折:“驚的我魂飛魄喪,走的我力盡筋舒。”《西遊記》第八八回:“當殿官一見了,魂飛魄喪,都戰戰的道:‘是個豬魈!豬魈!’”《紅樓夢》第七回:“衆小廝見他説出來的話有天沒日的,唬得魂飛魄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魂飛魄喪(hún fēi pò sàng)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因極度驚恐或震驚而失去常态,精神瀕臨崩潰的狀态。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用法及來源:


一、釋義


二、字源與結構分析

  1. 魂(hún):

    古人認為依附于形體并能離開形體存在的精神體。《說文解字》釋為“陽氣也”,代表人的精神、意識。

  2. 魄(pò):

    與“魂”相對,指依附形體的精神成分。《說文解字》稱“陰神也”,常與肉體感官關聯。

  3. 飛(fēi)、喪(sàng):

    “飛”喻指急速脫離,“喪”意為喪失、消亡。二字疊加強化精神徹底潰散的意象。

  4. 結構:

    并列式複合詞,“魂飛”與“魄喪”同義重複,通過誇張手法突出極端心理狀态。


三、用法與語境


四、權威文獻例證

  1. 《紅樓夢》 第十五回:

    “猛然間一個人從身後冒出來,抱住薛蟠。薛蟠唬得魂飛魄喪。”

    此處描寫薛蟠遇襲時的驚恐反應,凸顯成語的生動表現力。

  2. 《水浒傳》 第三十三回:

    “劉高聽得,驚得魂飛魄喪,半晌動彈不得。”

    展現人物在危急關頭的精神崩潰狀态。

  3. 《初刻拍案驚奇》 卷三十:

    “李參軍聽得‘王士真’三字,驚得魂飛魄喪。”

    印證成語在明清小說中的高頻使用。


五、文化内涵

該成語植根于中國傳統魂魄觀念,認為精神由“魂”“魄”共同維系。二者“飛”“喪”的意象,既反映古人對于精神脫離肉體的想象,也體現漢語通過具象化表達抽象情感的獨特修辭方式。其長期活躍于文學創作,成為描摹極端心理的經典範式。


說明: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文獻來源标注書名及作者,内容依據通行版本文本。現代詞典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魂飛魄喪”是一個形容極度恐懼或悲傷的成語,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人在遭遇重大打擊或極度驚吓時,精神徹底崩潰,失去思考和行動能力的狀态。


出處與用法

  1. 文學出處
    最早見于元代關漢卿的雜劇《蝴蝶夢》:“驚的我魂飛魄喪,走的我力盡筋舒。”,清代《紅樓夢》第七回也用此成語描述小厮們聽到僭越之語後的驚恐反應。

  2. 發音與結構
    拼音為hún fēi pò sàng(注意“喪”在此讀sàng),屬于并列結構的四字成語。


使用場景


近義詞與擴展


注意事項

成語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表達,日常口語中更常用“吓傻了”“崩潰了”等通俗說法。

别人正在浏覽...

馤然白發襃恤襞襀鄙見辰參盛滿塵想扯腿翅影揣合楚灼膽志道砟兜盤督臣二尾子範釜放殛放射性元素法師服媚福喜高不辏低不就鹄的貴貂貴而賤目過官還香了願何但花萼相輝黃臉婆皇權化學鍵胡嚨活財神積冰景氣記載開源節流口硬來弗及靈龜留客袂命術豈得瓊璈凄悄任事桑穣食不兼肉適逢其會室氏矢心不二填守天庾徒政頑犇霧散陷冰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