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e accretion] 長年累積不化的冰
(1).指北方。《淮南子·墬形訓》:“八殥之外,而有八紘,亦方千裡……北方曰積冰,曰委羽。” 高誘 注:“北方寒冰所積,因以為名。”
(2).指曆久不融的冰。 元 袁桷 《槍竿嶺》詩:“白雲亂石齒,青峰轉簾腳;積冰太古陰,出礦無底壑。”
“積冰”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基本定義
指長年累積不化的冰,常見于寒冷地區或高海拔山區。該詞在古籍中多用于描述北方寒冷氣候下形成的持久性冰層,例如元袁桷詩句“積冰太古陰”即通過“太古”強調冰層年代久遠。
地理代稱
因北方嚴寒環境特征,《淮南子·墬形訓》記載:“北方曰積冰,曰委羽”,此處“積冰”成為北方的代稱。高誘注解進一步說明其命名邏輯:“北方寒冰所積,因以為名”。這種用法屬于古代地理方位文化隱喻。
現代延伸含義
在氣象學中可指降水或霧滴接觸低溫物體後凍結的現象,如飛機機翼積冰等場景。此釋義更偏向科學術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補充說明:該詞現代日常使用較少,多見于文獻、詩歌或專業領域。如需進一步了解氣象學中的積冰形成機制,建議查閱專業氣象資料。
積冰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積和冰。
積是一個漢字部首,發音為ji,表示堆積、聚集的意思。
冰是一個漢字部首,發音為bīng,表示由水凝結而成的固态物質。
積冰這個詞來源于漢語,常用于描述在寒冷天氣條件下水分凝結成冰所形成的現象。
在繁體字中,積冰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積冰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
以下是積冰的一些例句:
1. 冬天來了,夜裡的車窗上都結滿了積冰。
2. 炎熱的夏天,冷飲攤上的冰塊很快就變成了積冰。
組詞:積雪、積水、積壓。
近義詞:冰凍、結冰。
反義詞:融化、融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