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魂飞魄丧的意思、魂飞魄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魂飞魄丧的解释

同“ 魂飞魄散 ”。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四折:“惊的我魂飞魄丧,走的我力尽筋舒。”《西游记》第八八回:“当殿官一见了,魂飞魄丧,都战战的道:‘是个猪魈!猪魈!’”《红楼梦》第七回:“众小廝见他説出来的话有天没日的,唬得魂飞魄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魂飞魄丧(hún fēi pò sàng)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因极度惊恐或震惊而失去常态,精神濒临崩溃的状态。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用法及来源:


一、释义


二、字源与结构分析

  1. 魂(hún):

    古人认为依附于形体并能离开形体存在的精神体。《说文解字》释为“阳气也”,代表人的精神、意识。

  2. 魄(pò):

    与“魂”相对,指依附形体的精神成分。《说文解字》称“阴神也”,常与肉体感官关联。

  3. 飞(fēi)、丧(sàng):

    “飞”喻指急速脱离,“丧”意为丧失、消亡。二字叠加强化精神彻底溃散的意象。

  4. 结构:

    并列式复合词,“魂飞”与“魄丧”同义重复,通过夸张手法突出极端心理状态。


三、用法与语境


四、权威文献例证

  1. 《红楼梦》 第十五回:

    “猛然间一个人从身后冒出来,抱住薛蟠。薛蟠唬得魂飞魄丧。”

    此处描写薛蟠遇袭时的惊恐反应,凸显成语的生动表现力。

  2. 《水浒传》 第三十三回:

    “刘高听得,惊得魂飞魄丧,半晌动弹不得。”

    展现人物在危急关头的精神崩溃状态。

  3. 《初刻拍案惊奇》 卷三十:

    “李参军听得‘王士真’三字,惊得魂飞魄丧。”

    印证成语在明清小说中的高频使用。


五、文化内涵

该成语植根于中国传统魂魄观念,认为精神由“魂”“魄”共同维系。二者“飞”“丧”的意象,既反映古人对于精神脱离肉体的想象,也体现汉语通过具象化表达抽象情感的独特修辞方式。其长期活跃于文学创作,成为描摹极端心理的经典范式。


说明: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文献来源标注书名及作者,内容依据通行版本文本。现代词典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

“魂飞魄丧”是一个形容极度恐惧或悲伤的成语,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人在遭遇重大打击或极度惊吓时,精神彻底崩溃,失去思考和行动能力的状态。


出处与用法

  1. 文学出处
    最早见于元代关汉卿的杂剧《蝴蝶梦》:“惊的我魂飞魄丧,走的我力尽筋舒。”,清代《红楼梦》第七回也用此成语描述小厮们听到僭越之语后的惊恐反应。

  2. 发音与结构
    拼音为hún fēi pò sàng(注意“丧”在此读sàng),属于并列结构的四字成语。


使用场景


近义词与扩展


注意事项

成语多用于书面或文学表达,日常口语中更常用“吓傻了”“崩溃了”等通俗说法。

别人正在浏览...

盦酒彼等蚕崖吹刷茨茅达古旦望道话点画丁字镐耳冷飞客肥浓焚修符蔰服务费胳肢冠盖如云贯顊汉纲黑奴横戈黄海隳剌会期郊迎窖子节幡啾嚄眷寄椐椐彊彊局卡克暴灵星门轥践李膺舟陇戍眊悼妙契冥贶秘庭宁日浓深毗卢帽樵夫棨户秋赛泉布先生全家驱磨戎士山海耍燕九水陆道场倏鱼太璞统理猬附枭鲸萧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