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督臣的意思、督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督臣的解釋

即總督。因上對朝廷,故稱。 清 沉初 《西清筆記·紀庶品》:“如今年督臣進荔枝,則撫臣進蘭花,明歲互易之。” 清 林則徐 《複奏曾望顔條陳封關禁海事宜折》:“查上年臣 林則徐 先已會同前督臣 鄧廷楨 、暨臣 豫堃 節次商議及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督臣”是清代對地方最高行政長官總督的稱謂,特指其直接對朝廷負責的身份。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督臣”即總督,因需直接向皇帝或朝廷彙報事務而得名。這一稱謂凸顯了總督的中央直屬性質,常見于清代官方文書。

  2. 職能與權力
    總督作為地方軍政首腦,負責一省或數省的行政、軍事及監察事務,包括監督官員履職、審查政務等,兼具管理權和監察權。

  3. 曆史用例

    • 清代林則徐在奏折中自稱“臣林則徐”,并提及與前“督臣”鄧廷桢的協作,體現上下級關系。
    • 保定作為直隸省城,曆任總督駐守此處“總攬全局”,而天津則被視為“偏隅”,說明督臣駐地選擇與政治重要性相關。
  4. 詞源解析
    “督”字本身有監管、責罰之意(如“督察”“督辦”),與“臣”組合後強化了其作為朝廷監管地方的角色屬性。

提示:若需更多曆史文獻中的具體例句,可參考、4提供的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标題:《督臣》的含義、構成和來源

詞義:《督臣》是指負責監督、管理和指導的官員,特指君主時代的宰相、宰輔或重要地方官員。

部首和筆畫:《督臣》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目”是左邊的部首,表示與視覺相關的意思,而“臣” 是右邊的部首,表示與官員、統治者相關的意思。它一共有12個筆畫。

來源:《督臣》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如《史記》等。它是由“督”和“臣”兩個字合并而成,表達了一種負責監督管理的官員身份和職責。

繁體寫法:繁體字“督臣”保留了其簡體字的形狀,沒有明顯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如“督臣”在古代可能采用更加繁複的書寫方式,但基本結構和意義仍然相同。

例句:他被委任為國家的督臣,以确保政府的正常運轉。

組詞:督察、督導、臣民、臣服。

近義詞:宰相、大臣、官員。

反義詞:被督、受監督、受管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