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孟子·離婁上》:“徒善不足以為政。”後因以空有好心而無善法之政為“徒政”。 嚴複 《原強》:“且往往當其補救之時,本弊未去而他弊叢然以生,偏於此者雖袪,而偏於彼者闖然更見。甚矣,徒政之不足與為治也。”
“徒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詞源與出處
該詞源自《孟子·離婁上》中的“徒善不足以為政”,意指僅有善心而無配套的法規制度,無法有效治理國家。這裡的“徒”指“僅、隻”,“政”則指治理或政策。
基本含義
“徒政”特指空有仁德之心卻缺乏完善法律或措施的治理方式。例如,嚴複在《原強》中批評此類政策會導緻“本弊未去而他弊叢生”,強調僅靠善意難以實現有效管理。
引申與評價
該詞多用于批判僅依賴道德教化而忽視制度建設的治理模式。曆史上,許多思想家以此警示統治者需“德法并重”,避免流于表面。
“徒政”強調治理中制度與善心的不可或缺性,其核心思想至今仍對政治哲學和公共管理領域具有借鑒意義。若需更深入探讨,可參考《孟子》原文及嚴複相關論述。
徒政,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徒"是第一個字,"政"是第二個字。下面給出了有關徒政的詳細解釋:
拆分部首:徒(彳)政(攵)
拆分筆畫:徒(5畫)政(9畫)
徒政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徒"意指徒步、步行,"政"意為政治、行政。徒政原指步行巡邏的政府官員,引申為指行政機關的管理及政策運行。
在繁體字中,徒政的寫法為「徒政」。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徒政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筆畫結構保持一緻。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徒政的寫法為「徒政」。
以下是關于徒政的一些例句:
徒政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形成新詞,例如:
徒政的近義詞可以是行政、政務、政府等詞語,反義詞可能包括非政、民間等。
以上是關于徒政的解析及相關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