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皇旨的意思、皇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皇旨的解釋

皇帝的意旨。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外順皇旨,内殷私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皇旨"一詞在漢語中屬于較為古雅的用法,其核心含義是指皇帝下達的命令或旨意,是古代皇權制度的直接體現。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文書特征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闡釋:


一、詞典釋義與字源解析

  1. 字義分解

    • 皇:本義指君主、帝王,引申為“大”“莊嚴”,如《說文解字》釋:“皇,大也。從自。自,始也。”
    • 旨:原意為“美”“意圖”,後特指帝王命令。《康熙字典》引《廣韻》:“旨,天子诏也。”

      合成詞義:專指皇帝頒布的正式命令文書,具有至高權威性。

  2. 同義辨析

    • 聖旨:更常見表述,強調帝王命令的神聖性(如“奉天承運皇帝诏曰”)。
    • 谕旨:側重皇帝口頭或書面指示,形式較靈活。

      皇旨則更突出文書載體的正式性,常見于史書與公文(如《宋史·職官志》載“凡皇旨下頒,皆用黃绫”)。


二、曆史文書特征與使用規範

  1. 形制與格式

    曆代皇旨多以絹帛或黃紙書寫,首尾固定套語(如唐代起用“敕曰”、明清加“奉天承運”),文末钤蓋玉玺,體現“天命所授”的合法性。參見《中國曆史文書學》(中華書局,2010年)對诏令體例的考據。

  2. 分類與效力

    • 诏書:重大國事宣告(如即位、大赦)。
    • 敕書:日常政務指令(任免官員、政策調整)。
    • 密旨:機密性手谕,不公開傳達。

      據《唐六典》卷九,凡皇旨“違者以逆論”,違抗者可處極刑。


三、文化象征與權威性來源

  1. 天命觀的具象化

    皇旨被視為“天意”的傳遞媒介,如《尚書·湯誓》載“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後世通過文書強化君權神授理念。此觀念在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系統化為“天人感應”理論。

  2. 文書制度與中央集權

    自秦代“書同文”後,皇旨成為中央管控地方的核心工具。如明代通過“票拟批紅”制度(《明史·職官志》),确保旨意精準下達,維系官僚體系運轉。


四、古籍文獻例證

  1. 《後漢書·窦融傳》:

    “光武帝以玺書賜融曰:‘制诏行河西五郡大将軍事……’”,此處“玺書”即皇旨早期形态。

  2. 《清史稿·聖祖本紀》:

    康熙曾頒皇旨整頓漕運:“漕糧關系國儲,沿途侵蠹,著督撫嚴查。”


結語

“皇旨”作為帝制時代的權力符號,既是行政文書,亦承載天命哲學與禮法秩序。其釋義需結合字源、制度史及政治文化綜合理解,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曆史語境或文學修辭。

網絡擴展解釋

“皇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皇旨”指皇帝的谕旨或命令,是古代帝王傳達政令的官方形式,具有最高權威性和強制性。現代漢語中也可引申為上級領導或權威人士的指示。


二、詳細解釋

  1. 曆史背景
    源自中國古代帝王制度,通常通過官方公文或口頭形式下達,如诏書、聖旨等。例如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中記載:“外順皇旨,内殷私痛”,體現了臣子對皇命的遵從。

  2. 構成與發音

    • 拼音:huáng zhǐ
    • 單字釋義:
      • “皇”指帝王(如“三皇五帝”)或宏大(如“皇皇巨著”);
      • “旨”本義為“滋味美”(如“甘旨”),後引申為“意圖、目的”(如“主旨”)。
  3. 現代引申義
    在非曆史語境中,可比喻上級的明确指示或權威命令,例如:“部門改革需遵循總部皇旨。”


三、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诏令形式或相關典故,可參考《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等權威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哀憂按捺不下百名邠王嬖禦士鉢吒倉官從父兄摧絕訛鬧肥胖症附賴負義貢瑞關壯缪呵凍合散火居道士剪燈新話見仁見智剿撫鹫殿救釋距國踽偻距逆拘制郎頭絮繭棱郭斂手待斃六米貿然牧曹弄鬼盤鼓骈鄰偏言千金馬潛入取轄投井三佞山蓣畬客收事私谒四值功曹送子觀音隨車甘雨特創題品讬伏尾氣蓊薆無家無室無量數翔步鮮貨先戒顯任躧高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