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用于舞蹈伴奏的一種鼓曲。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歷盤鼓,煥繽紛,長裾隨風,悲歌入雲。” 趙幼文 校注:“盤鼓, 漢 魏 《七盤舞》。地上放置七盤,鼓置於舞伎足下,足踏鼓,鼓聲以作舞蹈時之節拍。”
槃鼓:雜技節目的一種。《事物異名錄·玩戲·雜戲》引 明 黃一正 《事物绀珠》:“槃鼓,或石臼或大缸,各以手掌足底跳弄之。”
“盤鼓”是古代中國與舞蹈、雜技相關的一種表演形式,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盤”指圓形淺底器皿(如托盤),也可引申為回旋動作;“鼓”是打擊樂器,用于伴奏或節奏控制。組合後,“盤鼓”指結合盤形道具與鼓樂的表演形式。
舞蹈伴奏
源自漢魏時期的《七盤舞》,舞者腳踏七盤,以足擊鼓為節拍,長袖隨風舞動。曹植《七啟》中“歷盤鼓,煥繽紛”即描繪此景。
雜技演變
明代文獻記載,盤鼓發展為雜技項目,表演者用手掌或足底擊打石臼、大缸等替代傳統盤鼓道具,展現技巧性動作。
《事物绀珠》等古籍均有記載,但具體形态因朝代演變存在差異,現代更多通過出土文物(如漢代畫像磚)還原其表演場景。
如需進一步研究,可參考《七啟》原文及漢代樂舞相關考古資料。
《盤鼓》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鑼鼓聲,或指打鼓、敲鑼。
《盤鼓》的部首是玄部,拆分後的部首和筆畫分别為:玄(7畫) + 甲(5畫)。總共12畫。
《盤鼓》是一種古代的民間樂器,形狀像盤子的鼓。由于盤鼓的形狀和聲音有時與舊的計譜标記相似,所以被引申為表示樂器聲音的詞語。在繁體字中,《盤鼓》的寫法是「盤鼓」。
在古代,「盤鼓」的寫法為「扳枯」,是由一個意為「搖晃」的「扳」字和一個意為「枯竭的樹枝」的「枯」字組成的。
他用手中的鼓棒敲擊着《盤鼓》,帶來了歡樂的節奏。
盤鼓的組詞有:敲鼓、揮鞭盤鼓、鼓盤樂、敲鑼打鼓等。
與盤鼓的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敲擊、打鼓、擊鑼等。
與盤鼓的意思相反的詞語很少,可以適用的反義詞有:靜寂、安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