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步,緩步。 三國 蜀 秦宓 《奏記州牧劉焉薦儒士任定祖》:“此乃承平之翔步,非亂世之急務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彭海秋》:“因而離舟翔步,覺有裡餘。”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越铎>出世辭》:“辮髮胡服之虞,旃裘引弓之民,翔步於 無餘 之舊疆者蓋二百餘年矣。”
“翔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解釋
“翔”指鳥類飛翔,“步”指行走步伐。字面可理解為輕盈、矯健的步伐,如同鳥兒飛翔般自如。
傳統釋義
多數古籍和詞典(如《三國志》《聊齋志異》)中,“翔步”指安步、緩步,即從容不迫地行走。例如《蜀書·秦宓傳》中“承平之翔步”,比喻適用于太平時期的從容行為。
需注意具體語境中的詞義側重,現代使用時可結合“輕快”與“從容”的雙重意象靈活表達。
翔步(xiáng bù)是一個漢字詞彙,指的是行走時輕快而有力的步伐。
翔步的部首是⽔(水字旁),拼音為shuǐ,總筆畫數為12畫。
翔步源自于古代文人筆下的描寫,常被用來形容自由自在、輕盈靈動的行走方式。
翔步的繁體字為翔步。
在古代,翔步的字形寫法略有不同,由兩部分構成。上半部分為“”,下半部分為“”。表示一個人在上半部分仿佛展翅翺翔,下半部分則象征着行走的步伐,整個字形融合了翺翔和行走的意象。
1. 他邁着翔步走進了會議室,氣場十分淩人。
2. 小鳥翩翩起舞,展示出它們輕盈翔步的魅力。
1. 翔飛:指鳥兒或飛機等在空中自由飛翔。
2. 翔空:指人或物向上翺翔。
3. 追逐翔:指奔跑時飛快地追趕。
4. 悠然翔:指自由自在輕松行走。
1. 輕盈行走:指行走時身體輕盈,步履輕快。
2. 飛步:指行走時步伐輕快,如同飛行。
1. 沉重踉跄:指行走時步伐沉重,不如翔步輕盈穩健。
2. 遲緩蹒跚:指行走時緩慢而且不穩定,與翔步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