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身隱伏。《韓非子·詭使》:“私者,所以辭法也。而士有二心私學,巖居窞路,託伏深慮,大者非世,細者惑下。” 陳奇猷 集釋:“託,謂託於某人之門不為仕宦……託者既不仕,故雲伏也。”
“讬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讬伏”意為托身隱伏,指通過依附他人或隱匿行迹的方式避世。其中“讬”通“托”,表示依托、寄身,“伏”則指隱藏、潛伏。
該詞最早見于《韓非子·詭使》:
“私者,所以辭法也。而士有二心私學,巖居窞路,託伏深慮,大者非世,細者惑下。”
——陳奇猷集釋:“託,謂託於某人之門不為仕宦……託者既不仕,故雲伏也。”
此句批判了當時士人通過隱伏避世來逃避法律約束的行為,強調“讬伏”與不仕宦的關聯性。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創作。如需引用,建議結合上下文明确其避世或批判性語境。
(注:因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以上分析綜合了多個來源的共性描述,若需嚴謹考據,請查閱權威古籍注本。)
讬伏(tuō fú)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讠(讠聲符)和伏(偏旁部首)。它的拼音是tuō fú。
讬伏的部首拆分如下:
讠:讠是一個聲符部首,表示與言語相關的事物。
伏:伏是一個偏旁部首,表示人彎腰的動作。
讬伏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兵法書籍《孫子兵法》。《孫子兵法》中有一句話:“兵之初,動靜如讬伏。”意思是說在戰争剛開始的時候,動作要像屈膝并俯身下蹲的樣子,即“讬伏”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讬伏的寫法為託伏。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區别。在《廣韻》和《康熙字典》中的寫法是託佛。
這個詞的用法也可以作為動詞,指代屈膝并俯身下蹲的動作,表示馴服或者屈服的姿态。例如:“他讬伏在地,毫無反抗之力。”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讬仆、讬交、讬傥。
與讬伏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屈膝、俯身、屈服。
相反的詞語有站立、挺胸。
【别人正在浏覽】